小康社会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

1.小康社会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

“小康”反映了世世代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于《诗·大雅·民劳》篇首次提出“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小康”之咏,两千多年前,儒家创始人孔子开始阐释“大同”、“小康”思想。自孔子阐述上述思想之后,“大同”所代表的高度和平、幸福的社会和“小康”所代表的低一层次的和平、幸福的社会分别成了儒家心目中的最高目标和现实目标,关于“大同”和“小康”的一系列理论也就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代以来,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也都先后阐述了“大同”和“小康”思想,虽然他们在实践中总是碰壁,理想总不能实现,但是他们的艰辛探索、对中国民富国强的期盼和描绘,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中国式现代化或“小康社会”理论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邓小平针对我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将“小康社会”这一概念进行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转换,赋予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目标提了出来。邓小平的小康社会不再是传统的道德文明、生活水平方面的规定,而是作为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的关键步骤和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国力和环境等方面内容的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整体概念。

江泽民也多次在不同的场合阐述小康社会的思想:在党的十四大指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要有明显提高。衣食住行尤其是居住条件应有较多改善。文化生活应更加丰富,体育、卫生事业应进一步发展,人民健康水平应继续提高。在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1/5的国家里,人民过上小康生活,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在1992年12月25日的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他又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2]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进一步指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全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并逐步向更高的水平前进。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3]

从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可以看出,现在我们所说的小康是指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国家整体经济实力进入世界中等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在温饱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殷实但不够富裕的一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