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认识的新突破。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而且非常重视通过科技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马克思在1861~1863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明确指出,自然因素的应用“是同科学作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的发展相一致的。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2]。恩格斯也强调说:“应用资本、劳动和科学就可以使土地的收获量无限地提高。”“科学又日益使自然力服从于人类”,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生产能力”[3]。
列宁不仅在理论上重申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基本观点,而且还根据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和意义。列宁在1918年写的《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中指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完成以后,“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4]。列宁还在1919年所写的《伟大的创举》中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5]
毛泽东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观点。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人民解放军进城后,城市中的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一直很重视发展生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中共中央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确定了要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正因为有上述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我国取得了“一五”经济发展计划的良好实施效果,国民经济表现出健康的发展态势。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由于我们党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直至发动“文化大革命”,致使党的工作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们在经济上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进一步论证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观点,而且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新论断。
第一,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深刻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他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任务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走到了极端。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先后多次在同外宾的谈话中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谈到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6]1985年,邓小平会见外宾时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上论述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7]1988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进一步强调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8]
第二,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看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邓小平在这段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中,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位,反映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是针对以往离开发展生产力来谈“坚持”、“巩固”社会主义的旧观念而言的。旧的社会主义观念的根本错误是脱离生产力来认识社会主义,一味地只注意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的特征。邓小平从批判“突出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贫穷的社会主义”等陈旧的社会主义观念入手,提出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搞清楚。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10]进而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11]二是针对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提出来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还不发达,物质产品还不丰富,人民生活还不富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就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2]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完成这个根本任务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针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的实际提出来的。邓小平不仅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带全球性的两大战略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而且及时地调整了中国的对内对外战略。他在20世纪80年代时代主题转换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一方面,强调将“统一性”和“国际联合”的传统战略逐渐转变成“民族特色”和“独立自主”的新战略,从而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独立自主潮流的发展;另一方面,强调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早在1980年1月,邓小平就指出:“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搞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个总任务,我们是定下来了,决不允许再分散精力。”[13]由于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上升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三,继承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命题。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1988年,他在一次同外宾的谈话中提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4]从而把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这一论断,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第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为共产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5]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所面对的现实是:无论是劳动生产率的水平,还是整个社会生产力的状况,都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落后甚远。这种状况绝不能长久下去,否则,我们就有可能丧失已经取得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16]邓小平还特别告诫,在现阶段,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对于我们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防止“和平演变”至关重要。
第二,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在总结我们的历史经验,阐述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时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17]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我们在20世纪末达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如果我们在21世纪中叶建成了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更进一步说服他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可见,要把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优越性充分地发挥出来,由不够格到够格,再到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都必须依靠大力发展生产力。不仅如此,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精神文明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但毕竟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只有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才能有更多的人和更多的时间从事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同时,也只有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才能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其必需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