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准确分析和把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针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主要是指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的途径上,强调依靠科技和教育。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

科教兴国战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科技、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度评价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1988年,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明确提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重大的科学命题,为我们党制定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教兴国的思想,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5]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第一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加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6]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7]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的战略决策。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的战略决策,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发展。第二,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理论证明,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世纪初,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只有5%~20%是靠技术进步取得的,到了70年代,经济增长已有60%~80%是靠科技进步取得的。经济建设必须坚定地依靠科技进步,才能蓬勃而持久地发展,也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科学技术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包括一系列的要求、措施和途径。但经济方式的转变、经济效益的提高,关键是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第四,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是关系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伟大事业。努力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夙愿。

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加快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早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8]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科学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邓小平非常重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点,指出:“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9]江泽民指出:“在新世纪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事实,深刻认识创新对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发展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对维护和发展我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作用。”[10]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

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在,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不仅使经济在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而且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变革力量。21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科学技术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是使我国经济走向新的成长阶段的主要支柱。江泽民指出:“无论是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还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国有企业的新优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无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还是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都面临着许多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些艰巨任务,都需要加速科技进步与创新。同时,在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要增强我国经济抗御各种风险冲击的能力,也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提高增长的质量与效益。”[11]这说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决定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是关系民族振兴的大事。

科学技术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竞争和以科技为核心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更为激烈。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把科技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邓小平十分重视教育。打倒“四人帮”后,他首先对教育拨乱反正,亲自抓科技和教育,作了许多重要指示,他说:“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12]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邓小平的关怀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对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1993年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同年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根据实践的发展,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新的认识。

第一,教育在国民经济中起基础性作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这是邓小平的重要思想,也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基本观点。江泽民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13]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新世纪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将越来越集中体现为高新技术和创新性,人才拥有的数量和质量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第二,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必须以发达的教育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在生产力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教育在培养创造先进生产力的知识分子群体和核心竞争人才,在培养数以亿计的素质优良的劳动者与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开拓创造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无论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第三,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这是极具战略眼光和时代意义的。教育的发展将影响未来经济的发展,决定着科技的发展水平,开辟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广阔前景。教育的全局性,表明教育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它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产生着深刻、广泛和久远的影响。

第四,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不仅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储备,而且要直接参与各方面的建设事业,为推动各项建设事业作出贡献。为此,教育要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研究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支撑。

总之,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依靠先进的科技和发达的教育,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江泽民指出:坚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它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巨大推动作用。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所要求的紧迫任务,也是我们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和全面观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人才,认为能不能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胜利,从一定意义说,关键在人才。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需要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既具有独立创新精神,又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优秀人才,这是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