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工业化道路,也是符合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第一,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我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我国的工业化离完成还有很大距离。突出表现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在全社会劳动力和总人口中分别占了50%和62%左右;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工业特别是制造产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工业化的任务不完成,现代化就难以实现。

在这样一个现实条件下,我国必须继续推进我们的工业化过程,决不可能跳过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信息化或知识经济的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的依次演进,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进程,它们之间存在着自然的内在联系。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演进来看,当一国实现工业化以后,工业经济的确替代了农业经济,但不能理解为以工业替代了农业,而是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替代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工业化了。农业继续存在,仍然是工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样,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演进过程中,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创新,将会彻底改变工业经济的传统生产方式,如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与运用,使得产品的生产方式从大规模的生产转向了大规模的定制,使流通方式发生了电子商务革命,使企业的组织形式出现了扁平化的趋势,等等。但是,这种改变不否定工业,反而由于运用高新技术武装工业,使工业变得更加强大。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作为知识经济的基本要素,必须附着在工业上,在为工业服务的过程中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经济属于服务型经济。它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工业对知识经济的基础性地位大大超过农业对工业化的基础性地位,因此我们说,工业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是不能不完成的历史任务。

但是,在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路径决不能是先推进工业化,待工业化完成以后再推进信息化,再发展知识经济。这是因为,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的大规模出现,是世界范围内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由这场技术革命引发的信息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将使世界面临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和产业重组。在这场新的产业革命中,谁能搭上这趟快车,谁就会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强者乃至主宰者,而谁敢无视这场革命,谁就会成为这场革命的牺牲者。难道中国惨痛的历史教训还不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吗?中国过去农业经济发展得较好,国内生产总值曾达到世界总量的1/3,但在陶醉于农业经济的辉煌时,却漠然无视西方发生的工业革命,导致工业经济的巨轮碾碎了我们的美梦,自1840年以来遭遇的一系列惨败,使中国在屈辱与重压下艰难度过了漫长的一个半世纪。今天的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把工业经济推到了顶点,但与美国在新经济的较量中落伍了,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10年快速经济增长与日本10多年来的不景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抚今追昔,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放弃信息化,就会重现1840年的悲剧。

第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传统工业化道路是以资源的高投入为基础的,如主要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每生产1万美元的产值,就需要投入7万美元的资本。我国以往的工业化,也主要是依靠大规模的资源投入来推动的。但是,对任何国家来说,长期采用这种高资源投入促进工业化都是难以为继的,更何况我国虽就总量来说是资源大国,而从人均来看却是资源贫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矿产占有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森林占有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就不应该也不可能依赖资源的大规模投入,特别是水与石油这两大基础资源,现在和将来将会越来越严重地形成我国的资源瓶颈。因此,在经济上赶超美国,却不能走美国大量消耗资源的老路,这也逼着我们必须走一条新路,就是资源消耗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在工业化道路选择上的资源约束,不仅表现为资源供给不足的约束,还表现为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大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再花巨资进行治理,我国才达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就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河流、湖泊的大面积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沙化,这样走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显然,我们不能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道路。

第三,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缓解就业压力下的必然选择。就业压力大,是我国特别突出的问题,庞大的人口基数是前提,今后20年间,企业下岗分流人员和政府公务员转岗、农村人口转业,这些因素使我国一系列政策必然受到增加就业岗位的强硬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可以通过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产业以增加就业岗位;二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的大发展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不仅表现在工业部分快速发展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工业化发展所带动的城镇化的发展,将会大大推动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三是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不排斥传统工业的存在和发展,而且还是以传统工业的存在和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传统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存在和发展,将会较好地缓解就业的压力。

第四,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下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已开始融入世界经济,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在这样一种开放的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在知识经济已展现其强劲影响力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劣势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的劣势。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利用后发优势,就是发展中国家在较短时间内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实现赶超的目标,发展中国家没有必要离开世界技术文明的丰硕成果而去费时费力独自进行研究,而完全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改造,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快的速度缩短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实施新型工业化道路,没有现成的经验让我们全盘接收,只能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去摸索,而科教兴国战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说是这一条道路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