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关键是解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内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现有的经济结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矛盾。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工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问题如不加紧解决,就难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难以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

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思路之一。江泽民指出:“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是新世纪之初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思路。”“对经济结构的问题,认识早、调整快,就主动;见事迟、调整慢,就被动。”[29]他还指出,不把这件事抓好,就难以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也难以在21世纪更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调整和优化结构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选择。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是21世纪企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重大措施。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技术支撑。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在有基础的领域取得突破,促进产业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整个产业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大力推进经济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整合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举措。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把工业化和信息化更好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