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特点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特点

“三步走”的战略体现了我们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核心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现代化内涵的准确理解,具有鲜明的特点:

①指导思想的长期性。“三步走”发展战略从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解决了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急于求成的问题。第一步目标解决温饱,为我国现代化确定了切实的起点;第二步目标实现小康,找准了从温饱到现代化这个较长过程的中间阶段;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过程将历时七十多年。这样的部署充分考虑了中国国情以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确定的目标既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这个发展战略又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它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七十多年的时间,艰苦奋斗,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

②发展目的的人民性。“三步走”发展战略体现发展国民经济与改善人民生活的统一。以往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比较注重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产值,对改善人民生活有所忽略。“三步走”发展战略既注重经济发展,又兼顾人民生活,特别是确立了从“温饱”过渡到“小康”最终达到“富裕”的目标,使人民每前进一步都能看到和得到实惠,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③发展目标的综合性。“三步走”发展战略把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同社会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三步走”发展战略不单是经济指标,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综合指标。特别是小康社会目标,包含了发展的全面内容。邓小平始终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通盘考虑,并依据其规划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这样的战略是全面的、综合的战略,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的行动纲领。

④实现途径的开放性。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联系愈来愈紧密,世界经济活动愈来愈趋于区域化、全球化。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尽可能有效地利用国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本、技术、人才和资源,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三步走”发展战略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坚持,充分体现了其实现途径的开放性。

⑤战略重点的科学性。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邓小平提出了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思想。1982年,他提出战略重点有三个: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必须真正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我国农业不仅要为13亿人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还要为第二、第三产业提供重要原材料和广阔市场。我国农业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商品经济不发达,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难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能源和交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薄弱环节,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产业“瓶颈”。必须集中必要的力量,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一批重点骨干工程,保证能源和交通、通讯优先发展,这不仅是当前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条件。教育和科学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无论是农业、能源和交通、通讯的发展,还是整个经济的现代化,最后解决问题都要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