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解毒片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牛黄解毒片
汉语拼音:Niuhuang Jiedu Pian
【成 分】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
【性 状】本品为糖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棕黄色;有冰片香气,味微苦、辛。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片,一日2~3次。
【不良反应】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及文献报道显示本品可见以下不良反应:
1.消化系统: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口干、胃不适等;有肝生化指标异常、消化道出血的个案报告。
2.皮肤及其附件:皮疹、瘙痒、面部水肿等,有重症药疹的个案报告(如Stevens-Johnson综合征、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过量或长期使用可能出现皮肤粗糙、增厚、色素沉着等砷中毒表现。
3.精神神经系统:头晕、头痛、嗜睡、失眠等。
4.免疫系统: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等。
5.心血管系统:心悸等。
6.呼吸系统:呼吸困难、胸闷等。
7.泌尿系统:有血尿、急性肾损伤等个案报告。
8.此外,有长期使用导致砷中毒的个案报告。
【禁 忌】
1.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2.婴幼儿禁用。
3.对本品及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平素脾胃虚弱、大便溏薄者慎用。
2.本品含雄黄,不可超剂量或长期服用。有连续用药半年以上出现砷中毒的报告。
3.本品不宜与含雄黄的其他药品同时服用。
4.严重肝损害患者慎用;急、慢性肾脏病患者慎用。
5.儿童用药尚无安全性研究资料。婴幼儿禁用。
6.用药后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去医院就诊。
【贮 藏】密封。
【包 装】复合膜。
【有 效 期】36个月。
【执行标准】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3020777。
【来源出处】源于明代王肯堂《妇科证治准绳》牛黄解毒丸。
【标准与生产沿革】1952年,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制出牛黄解毒片,成为现代中药成药的代表。1956年,天津市公共卫生局编写的《天津市中药成方选辑》收载牛黄解毒丸,为丸剂。1973年,天津市财贸学校编写的《中药制剂学》中,减去原方中的朱砂,将剂型改为片剂,称“牛黄解毒片”。1977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牛黄解毒片(糖衣片)的技术质量标准。1981年12月1日,云南省卫生厅批准昆明市中药制药厂生产牛黄解毒片,发给药品生产批文,批准文号为滇卫药准字(81)3~065。此后,历版《中国药典》收载,技术质量不断改进。1988年,卫生部颁布了人工牛黄的技术质量标准,标准编号为WS1-02(D-02)-88。牛黄为人工牛黄所取代。
1996年5月20日,云南省卫生厅印发《关于换发生产批准文号的通知》,附件有1995年云南省药品生产企业及生产品种(含批准文号和标准依据)和1996年云南省药品批准文号汇总表,要求昆明中药厂生产的牛黄解毒片按1990年版《中国药典》(后按新版)执行,批准文号换发为滇卫药准字(1995)第000547号,原批准文号的包装材料可继续销售、使用到完毕为止。
2002年6月2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第三批换发药品批准文号品种目录,将昆中药公司生产的牛黄解毒片原批准文号滇卫药准字(1995)第000547号换发为国药准字Z53020777。
包衣类型:牛黄解毒片有糖衣片和薄膜衣片2个包衣类型。批准文号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