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三七丸(水蜜丸)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生三七丸
汉语拼音:Shengsanqi Wan
【成 分】生三七。辅料为蜂蜜、药用炭。
【性 状】本品为黑色水蜜丸,除去包衣后显黄棕色;味苦而微甜。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跌扑肿痛。
【规 格】每10丸重1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3.6克,一日3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 忌】孕妇禁用。肝肾功能异常者禁服。
【注意事项】
1.忌生冷、油腻食物。
2.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5.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6.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7.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9.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 藏】密封。
【包 装】复合膜。
【有 效 期】36个月。
【执行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WS-10097(ZD-0097)-2002-2011Z。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5106。
【来源出处】源于明代初期兰茂《滇南本草》金不换。
【标准与生产沿革】明代初期,云南著名医学家兰茂在《滇南本草》中称三七为“金不换”。明代中期,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三七为“山漆”“金不换”。清代中期,《开化府志》1758年记载:“开化三七,在市销售,畅销全国。”1849年,植物学家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载:文山的“土司勤务栽培和使用三七”。1937年,文山人萧光汉在昆明开设开化三七庄,孙治平在文山城内开设德昌号三七店,加工成生三七粉和熟三七粉。
1982年,昆明中药厂试制出第一批水蜜丸品种,有天麻丸(水蜜丸)、生田七丸(水蜜丸)、熟田七丸(水蜜丸)和女金丹丸(即郑氏女金丹)(水蜜丸)。1982年版《云南省药品标准》分别规定它们的质量标准,有了生产的依据。其中,生田七丸(水蜜丸)和熟田七丸(水蜜丸)的质量技术标准载入《云南省药品标准》(1982年版),标准代号分别为滇Q/WS 660—1982和滇Q/WS 661—1982。1982年12月22日,云南省卫生厅批准昆明市中药厂生产生田七丸和熟田七丸,批准文号分别为滇卫药准字(82)3~106和滇卫药准字(82)3~107。
1995年3月22日,经云南省卫生厅审核,生田七丸和熟田七丸注册并换发了药品生产批文,批准文号分别为滇卫药准字(95)3Z第2493号和滇卫药准字(95)3Z第2494号。在地方标准升国家标准时,生田七丸和熟田七丸分别更名为“生三七丸”和“熟三七丸”。2002年11月3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生三七丸和熟三七丸的国家药品标准(试行)颁布件,试行标准编号分别为WS-10097(ZD-0097)-2002和WS-10670(ZD-0670)-2002。同时,注册生三七丸和熟三七丸(水蜜丸),颁发药品注册证,并换发药品批准文号,药品批准文号分别为国药准字Z20025106和国药准字Z20025922。2010年7月1日,生三七丸和熟三七丸取得药品再注册批件。2011年11月10日,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试行标准转为正式标准,生三七丸和熟三七丸(水蜜丸)的标准编号分别为WS-10097(ZD-0097)-2002-2011Z和WS-10670(ZD-0670)-2002-2011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