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健脾胃颗粒

参苓健脾胃颗粒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参苓健脾胃颗粒

汉语拼音:Shenling Jianpiwei Keli

【成  分】北沙参、山药(炒)、薏苡仁(炒)、茯苓、砂仁(盐炙)、扁豆(炒)、甘草、陈皮、白术、莲子。辅料为蔗糖。

【性  状】本品为浅棕黄色颗粒;气芳香,味甜。

【功能主治】补脾健胃,利湿止泻。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泻或吐,形瘦色萎,神疲乏力。

【规  格】每袋装10克(相当于原生药10克)。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10克),一日2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  忌】孕妇禁用;糖尿病患者禁服。

【注意事项】

1.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本品宜饭前服用。

4.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  藏】密封。

【包  装】复合膜。

【有 效 期】36个月。

【执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五册WS3-B-2922-98。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3020789。

【来源出处】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78年)参苓白术散。

【标准与生产沿革】1893年,徐振扬在昆明四牌坊路开设寅生堂制售参苓白术散。1939年1月,昆明市药材业同业公会选定、云南全省卫生实验处化验合格的行业制剂标准《昆明方目》,收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把其中的人参变更为北沙参(即苏条参),并加陈皮(即沿用明代龚信《古今医鉴》加陈皮的参苓白术散)。

1954年3月,昆明市工商业联合会药商业同业公会印行《昆明81种成药配方目录》(简称《昆81方》),将《昆明方目》参苓白术散减去桔梗一味。1974年版《云南省药品标准》继续沿用之前昆明惯用的参苓白术散处方(即人参易为北沙参,加陈皮去桔梗),标准代号为滇Q/WS 282—1974。

1984年4月3日,云南省卫生厅审核批准昆明中药厂按附发的质量标准生产参苓白术冲剂,批准文号为滇卫药准字(84)3-114。随文附发参苓白术冲剂的质量标准,标准编号为滇Q/WS 690—1984。这时,昆明方参苓白术散的散剂改为冲剂,以“参苓白术冲剂”之名载入1984年版《云南省药品标准》。1995年换发药品批准文号时,换发为滇卫药准字(1995)第000570号。

1998年,参苓白术冲剂更名为“参苓健脾胃颗粒”,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五册,标准编号为WS3-B-2922-98。

2002年6月2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第三批换发药品批准文号品种目录,将昆中药公司生产的参苓健脾胃颗粒原批准文号滇卫药准字(1995)第000570号换发为国药准字Z53020789。

【品种保护】1999年2月2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参苓健脾胃颗粒列为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证书号为(99)国药中保证字第091号。2001年4月23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继续将参苓健脾胃颗粒列为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证书号为(1999)国药中保证字第091号。2006年10月28日,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定,参苓健脾胃颗粒第三次列为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证书号为(2006)国药中保证字第1800号。

【品牌事迹】2007年12月,经云南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价确认,授予昆中药公司生产的云昆牌参苓健脾胃颗粒为云南名牌产品,证书编号为07-006。2010年10月,经云南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价确认,授予昆中药公司生产的云昆牌参苓健脾胃颗粒为云南名牌产品,证书编号为10-024,并授予云南名牌产品标牌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