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咽清丸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口咽清丸
汉语拼音:Kouyanqing Wan
【成 分】儿茶、马槟榔、薄荷、乌梅肉、硼砂、诃子、山豆根、冰片、甘草。辅料为药用炭、虫白蜡等。
【性 状】本品为黑色的水丸,除去包衣后显棕色至棕褐色;味苦凉、涩、微甜。
【功能主治】清热降火,生津止渴。用于咽喉肿痛,牙疳口疮,津液不足,口干舌燥。
【规 格】每24丸重0.5克(相当于饮片0.5克)。
【用法用量】吞服或含服。一次1袋(0.5克),一日2~4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 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
1.忌烟、酒以及辛辣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本品不宜长期服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5.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 藏】密闭,防潮。
【包 装】药用复合膜包装,每袋装0.5克。
【有 效 期】36个月。
【执行标准】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3021286。
【来源出处】源于明代方广《丹溪心法附余》上清丸。
【标准与生产沿革】1654—1722年,昆明阮氏家庭自制上清丸。此后,一直沿袭下来。1875—1909年,阮氏在昆明大东门内制售上清丸。1922年11月16日,阮氏后嗣阮锡九家住昆明熟皮坡二区五段三十三号,向昆明县署申请,把阮氏家传上清丸以太平铺商标为图记,注册防伪。11月30日,昆明县知事刘盛恒签署,准予注册,并填印执照一张。1953年3月,李赞宣在如意巷58号设云深处松鹤庐药房制售阮氏上清丸、补肾丸、调经丸等成药。1956年昆明中药材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上清丸由公私合营昆明市中药材加工厂(昆中药公司的前身)生产供应。民国时期的《昆明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昆明81种成药配方目录》、1974年版《云南省药品标准》均收载上清丸。1974年版《云南省药品标准》规定上清丸为细小水丸,标准代号为滇Q/WS 48—1974。
地方标准升国家标准时,考虑该药的历史声誉,于1998年以“阮氏上清丸”的名称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十册,标准编号为WS3-B-3832-98。2015年版《中国药典》以“口咽清丸(阮氏上清丸)”之名,规定了提高后的技术质量标准。在所改方名之后,括号内仍附旧名,注明了两药的继承关系。
2020年版《中国药典》正式把“口咽清丸”作为通用名称。
【品种保护】2001年4月23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阮氏上清丸列为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证书号为(2000)国药中保证字第139号。2008年5月7日,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定,阮氏上清丸列为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证书号为(2008)国药中保证字第0440号。
2011年7月2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授予昆中药公司“阮氏上清丸的质量检测方法”(发明人:孙蓉、杨彩春)专利权,专利号为ZL201010101791.9,颁发给发明专利证书,证书号为第815695号。本专利的专利权期限为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