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眩安神颗粒

止眩安神颗粒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止眩安神颗粒

汉语拼音:Zhixuan Anshen Keli

【成  分】鹿衔草、淫羊藿、黄芪、当归、川芎、葛根、白术(炒)、酸枣仁、半夏(制)、泽泻、干姜、甘草。辅料为蔗糖、倍他环糊精。

【性  状】本品为黄棕色至棕褐色的颗粒;味甜、微苦涩。

【功能主治】彝医:我嘎米,衣衣乐。

中医:补肝肾,益气血,安心神。用于肝肾不足,气血亏损所致的眩晕,耳鸣,失眠,心悸。

【规  格】每袋装10克或5克(低糖型)。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10克),一日3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  忌】儿童、孕妇禁用;感冒及糖尿病患者禁服。

【注意事项】

1.忌食生冷、油腻、难消化的食品。

2.服药期间要保持情绪乐观,切忌生气恼怒。

3.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服药7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5.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

6.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  藏】密封。

【包  装】复合膜。

【有 效 期】18个月。

【执行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WS-11411(ZD-1411)-2002-2011Z。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7533。

【来源出处】源于云南哀牢山彝族以鹿衔草等治眩晕验方,国医名师熊辅信收集整理。

【标准与生产沿革】20世纪70年代初,医师熊辅信在保山地区中草药展中搜集到以彝族民间鹿衔草为主的止眩安神药方,经临床运用,疗效显著。1992年,熊辅信与昆明中药厂厂长范保全签订合作研制新产品的协议书,研制开发止眩安神颗粒。1999年4月9日,云南省卫生厅向昆明中药厂颁发民族药证书,止眩安神颗粒符合《云南省民族药标准审批办法》,证明编号为(99)滇卫民药证字第079号。1999年4月12日,云南省卫生厅批准昆明中药厂生产彝族药止眩安神颗粒,批准文号为滇卫药准字(1999)第003491号。随文附发彝族药止眩安神颗粒的药品标准颁布件,标准编号为滇Q/WS 1322—1998。

1999年9月10日,昆明中药厂向云南省卫生厅申请,为满足忌糖型人群需要,在止眩安神颗粒的质量标准中增加一个低糖型颗粒的规格,获得云南省卫生厅准许,将低糖型每袋装5克等内容载入其中,与原止眩安神颗粒的标准为同一标准,标准编号相同。此后,在换证和地方标准升国家标准中,同步提高,批准文号相同。

2008年5—12月,以安神补脑液为对照进行止眩安神颗粒治疗神经衰弱(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的随机、单盲、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试验。试验440例,结论显示:止眩安神颗粒对神经衰弱(肝肾不足、气血亏损)有明显治愈效果,未发现不良反应,是治疗神经衰弱(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的良药。

2002年11月30日,止眩安神颗粒(每袋装5克低糖型和10克两个规格)试行标准列入国家药品标准,标准编号为WS-11411(ZD-1411)-2002。昆中药公司取得药品生产批件,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Z20027533。2011年试行标准转正式标准,标准编号为WS-11411(ZD-1411)-2002-2011Z。

【品牌事迹】2010年,止眩安神颗粒列入《云南省医保药物目录》(乙类)。

规格数量:止眩安神颗粒有每袋装5克(低糖型)和10克两个规格。两个规格的批准文号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