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金匮肾气丸

汉语拼音:Jinkui Shenqi Wan

【成  分】地黄、山药、酒萸肉、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盐车前子。

【性  状】本品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大蜜丸;味酸、微甘、苦。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规  格】每丸重6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  忌】孕妇忌服。

【注意事项】忌房欲、气恼。忌生冷食物。

【贮  藏】密封。

【包  装】铝塑泡罩。

【有 效 期】36个月。

【执行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WS3-B-3892-98-2011。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3021293。

【来源出处】源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210年)肾气丸。

【标准与生产沿革】《金匮要略》(210年)原称“肾气丸”,又称“八味肾气丸”。宋代名医严用和用肾气丸加牛膝和车前子共10味,称“加味肾气丸”。加味肾气丸因主要成分出自《金匮要略》,清代冯兆张《冯氏锦囊》卷十一称之为“金匮肾气丸”。此后,药行习惯用“金匮肾气丸”之名。

明代初年,云南著名医学家兰茂《医门揽要》常把张仲景的肾气丸与严用和的八味肾气丸制作汤剂,称为“八味汤”“肾气汤”“金匮汤”“金匮肾气汤”。这时,药名尚未统一。清道光六年(1826年),体德堂药铺在昆明三纛(dào)巷(民权街6号)开设,制售郑氏女金丹、金匮肾气丸等成药。1939年,昆明市药材业同业公会汇编行业标准《昆明方目》,收载金匮肾气丸。

1954年3月,昆明市工商业联合会药商业同业公会印行制剂标准《昆明81种成药配方目录》(简称《昆81方》),收载金匮肾气丸。1959年,昆明市卫生局登记成药,公私合营昆明市中药材加工厂(昆中药公司的前身)生产金匮肾气丸。1974年版《云南省药品标准》收载金匮肾气丸的技术质量标准,标准编号为滇Q/WS 275—1974。1981年12月1日,云南省卫生厅批准昆明市中药厂生产金匮肾气丸,批准文号为滇卫药准字(81)3~027。1995年换发药品批准文号时,换发为滇卫药准字(1995)第000533号。

1998年,金匮肾气丸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十册,地方标准不再生效。2002年6月2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第三批换发药品批准文号品种目录,将昆中药公司生产的金匮肾气丸(大蜜丸和水蜜丸两个规格)原批准文号滇卫药准字(1995)第000533号分别换发两个批准文号,其中金匮肾气丸大蜜丸的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Z53021293。201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新的金匮肾气丸药品标准,标准编号为WS3-B-3892-98-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