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 药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糊药
汉语拼音:Huyao
【成 分】苍术(炒)、厚朴(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焦)、麦芽(炒)、六神曲(炒)、槟榔(炒)、草果(炒)、酒药(炒)、糊饭、麦饼(炒)、糯米饭(炒)、鸡内金(炒)、甘草(炒)。辅料为红糖。
【性 状】本品为黑褐色的粉末;味苦、微涩。
【功能主治】开胃消食,理气,化滞。用于消化不良,停食反胃,嗳腐吞酸,脘腹胀痛,食积腹泻。
【规 格】每包装10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包(10克),一日2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 忌】孕妇忌服。
【注意事项】
1.忌食辛辣、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
2.不适用于急性肠炎腹泻,主要表现为腹痛、水样大便频繁,或发烧。
3.不适用于肠结核腹泻,主要表现为午后低烧、盗汗、晨时腹泻。
4.不适用于病后身体虚弱或老年人脾胃虚弱者。
5.哺乳期妇女慎用。
6.小儿用法用量,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7.服药3天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其他症状时,应立即停用并到医院诊治。
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1.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2.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 藏】密闭,防潮。
【包 装】复合膜。
【有 效 期】36个月。
【执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一册WS3-B-2263-96。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3021305。
【来源出处】聚合于宋代周应《简要济众方》平胃散、明代兰茂《医门揽要》糊饭、明代方广《丹溪心法附余》消食化气香壳散和明代李榳《医学入门》糯米糊四方。
【标准与生产沿革】清末,糊药全称“消食糊药散”,是昆明药铺福林堂的独家名方。1939年1月,昆明市药材业同业公会将糊药编入《昆明方目》,作为行业标准。此后,制售的药铺增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糊药载入《昆明81种成药配方目录》,继续成为行业标准。1956年,昆明中药材全行业公私合营后,福林堂店主李炳然任公私合营昆明市中药材加工厂的配药技师,负责原福林堂的再造丸、糊药、银翘散等品种的传统制作。1974年版《云南省药品标准》收载糊药的质量标准,标准代号为滇Q/WS 533—1974。因药料缺乏,减去了鸡脚、猪骨和羊骨,其余不变。1981年5月22日,国家施行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制度。1981年12月1日,昆明市中药厂、腾冲县制药厂和大理州中药制药厂取得云南省卫生厅颁发的糊药生产批准文件。昆明市中药厂的批准为号为滇卫药准字(81)~088,继续生产供应。在换发药品批准文号中,糊药取得新的批准文号,标准编号为滇卫药准字(92)3Z第558号。
1996年药品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时,糊药的技术质量标准经过提高后,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一册,标准编号为WS3-B-2263-96。到2020年,糊药仍是云南的特产药,仅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和大理白族自治州中药制药公司生产。
【品牌事迹】糊饭、焦糯米、焦麦饼和焦酒药4个炮炙工艺已载入《云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986年)和《云南省中药饮片标准(2005)》,成为宝贵的制药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