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女金丹

郑氏女金丹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郑氏女金丹

汉语拼音:Zhengshi Nüjin Dan

【成  分】黄芪(炙)、党参、熟地黄、当归、川芎、阿胶(炒珠)、香附(醋盐炙)、白术、三七(熟)、茯苓、桑寄生、海螵蛸、杜仲(盐炙)、麦冬、陈皮、肉桂、砂仁(盐炙)、椿皮、小茴香(盐炙)、益智仁(盐炙)、益母草、延胡索(醋炙)、紫地榆(醋炙)、肉苁蓉、怀牛膝、续断(酒炙)、黄芩(酒炙)、白薇、木香、艾叶(醋炙)、白芍(酒炒)、荆芥(醋炙)、山药、紫河车、朱砂(水飞)、甘草(炙)、丁香、酸枣仁(盐炙)。

【性  状】本品为朱红色的大蜜丸,丸心显黑褐色;味甜、苦、略麻辣。

【功能主治】补气养血,调经安胎。用于气血两亏,月经不调,腰膝疼痛,红崩白带,子宫寒冷。

【规  格】每丸重9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  忌】感冒忌用。

【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贮  藏】密封。

【包  装】铝塑泡罩。

【有 效 期】36个月。

【执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九册WS3-B-3611-98。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3021302。

【说明书核准日期】2007年08月02日。

【来源出处】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天津知名医师郑禹臣的家传验方。

【标准与生产沿革】清道光六年(1826年),郑禹臣的子辈往来于津、滇之间,在昆明开设体德堂制售郑氏女金丹。第三代孙郑儒兰(?—1906年)迁居云南昆明,便将女金丹处方带到云南,家庭手工制售。因进献郑氏女金丹给朝廷有功,清宫封赠其“奉直大夫”称号。民国初期,该药通过云兴昌等商号行销法国及东南亚诸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私合营,父子体德堂赵维丰和兄弟体德堂郑硕甫、蒋文英、张桂英均加入合营后的加工厂,作为技师,在丸药组做丸药。他们带出徒弟刘珍等人。郑氏女金丹由公私合营昆明市中药厂加工厂(昆中药公司的前身)生产。1974年版《云南省药品标准》将郑氏女金丹称为“女金丹丸”,全方38味,标准代号为滇Q/WS 82—1974。1981年5月22日,国家施行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制度,昆明市中药厂取得女金丹丸的药品生产批准文号滇卫药准字(81)3-014,持有该药的生产资质。1995年换发药品批准文号时,换发为滇卫药准字(1995)第000527号。1998年,为沿袭品牌声誉,恢复“郑氏女金丹”之名,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九册,标准编号为WS3-B-3611-98。

2002年6月2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第三批换发药品批准文号品种目录,将昆中药公司生产的郑氏女金丸原批准文号滇卫药准字(1995)第000527号换发为国药准字Z53021302。

另:女金丹丸(水蜜丸)的沿革。1982年,昆明中药厂试制出第一批水蜜丸品种,有天麻丸(水蜜丸)、生田七丸(水蜜丸)、熟田七丸(水蜜丸)和女金丹丸[即郑氏女金丹(水蜜丸)]。1982年版《云南省药品标准》分别规定它们的质量标准,有了生产的依据。其中,女金丹丸(水蜜丸)的技术质量标准的标准代号为滇Q/WS 662—1982。1982年12月22日,云南省卫生厅批准昆明市中药厂按《云南省药品标准》生产女金丹丸(水蜜丸),批准文号为滇卫药准字(82)3~108。

【品牌事迹】1979年12月13日,云南省革委会授予女金丹云南省优质产品称号。1979年12月16日,云南省标准局授予女金丹云南省免检产品证书。1979年12月31日,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云昆牌女金丹著名商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