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丸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归脾丸
汉语拼音:Guipi Wan
【成 分】党参、炒白术、炙黄芪、炙甘草、茯苓、制远志、炒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辅料为蜂蜜。
【性 状】本品为棕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甘而后微苦、辛。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规 格】每丸重9克。
【用法用量】用温开水或生姜汤送服。一次1丸,一日3次。
【不良反应】有引起消化道不适及皮疹的病例报告。
【禁 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
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有口渴、尿黄、便秘等内热表现者不宜服用。
5.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服药4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7.服药期间如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应到医院就诊。
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1.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2.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 藏】密封。
【包 装】铝塑泡罩。
【有 效 期】36个月。
【执行标准】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3021296。
【来源出处】源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1253年)归脾汤。
【标准与生产沿革】明代初期,云南著名医学家兰茂在《医门揽要》中称“归脾、养心丸”。据档案记载,福林堂、大安堂、寅生堂等药铺制售归脾养心丸,药铺的表单上都称“归脾养心丸”。1939年1月,昆明市药材业同业公会统一各药铺处方,汇编《昆明方目》,规范称“归脾丸”,作为药铺的制造标准。1954年3月,昆明市工商业联合会药商业同业公会印行《昆明81种成药配方目录》,以“归脾养心丸”之名收载,处方与《昆明方目》归脾丸处方一致。此时,分为大蜜丸和水叠丸两类。1959年,昆明市卫生局登记中成药,公私合营昆明市中药材加工厂(昆中药公司的前身)生产“归脾养心丸”。1963年版《中国药典》仅仅收载归脾丸的大蜜丸,对归脾丸的处方、制法、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质量标准作了规定。1974年版《云南省药品标准》规定了归脾丸(归脾养心丸)的质量标准,标准代号为滇Q/WS 147—1974。1977年版《中国药典》将归脾丸细分为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对其性状、用法用量分别加以规定。
1981年5月22日,国家施行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制度。1981年12月1日,云南省卫生厅批准昆明市中药厂按照《云南省药品标准》归脾丸生产归脾丸,批准文号为滇卫药准字(81)3~016。1995年换发药品批准文号时,换发为滇卫药准字(1995)第000528号。
2002年6月2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第三批换发药品批准文号品种目录,将昆中药公司生产的归脾丸(大蜜丸和水蜜丸两个规格)原批准文号滇卫药准字(1995)第000528号分别换发两个批准文号,其中,大蜜丸的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Z5302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