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关于城市建设工作会上提出这样的要求。

“乡愁”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小雅·采薇》。在中华文明的记忆里,《诗经》是乡愁的源起。以农耕文明为起点,先民们在定居与流动之间,乡愁开始滋长。定居称之为“家乡”的地方后,在这里感受日升和月落、悲欢与离合,如酒越久越醇,如茶越陈越香,历经时间沉淀酿成一种叫作乡愁的情感。

乡愁是什么?余光中先生的现代诗《乡愁》这样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中,余先生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与民族感,让每一位读者产生共鸣,追溯心中的乡愁。

遥远的农耕文明是开远的血脉乡愁。远到开远腊玛古猿、小龙潭古生物化石的发现,明代乡绅赵昇倾尽家产、耗尽一生心血修建东西沟以及“双庵”笔下千姿百态的梅花。土地赋予之爱,可以是母亲亲手做的那碗米线,可以是青年路上冒着烟火气的烧豆腐摊,可以是归家途中的一草一木,可以是大黑山上的珍珠玉藠头,可以是高山之巅的荞麦花开,可以是旧时老街上走过的自己……

近现代的工业文明是开远的精神风骨。近到耳畔长鸣的汽笛声,南洞流淌过指尖的河水,黑褐色煤块燃烧后的思想巨变。深邃的乡愁情怀可以是开远古城的风貌,可以是照亮百年米轨的煤油灯,可以是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绽放光彩的工业遗迹,可以是小城里四季轮转的缤纷花事,可以是仁者村的小街子上人们满载而归的笑脸……

水至柔至刚,顺顺而为,凿石成洞,破山成川。乡愁是家国情怀,是精神的根,是开远人“家乡宝”的自嘲,是爱得热烈、恋得真切、付出得无怨无悔、坚守得无声无息,让乡情乡音成为心底涌动的幸福味道。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激发广大开远人及关注开远的各界人士热爱开远、宣传开远、建设开远的热情,发挥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作用,政协开远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主席会议研究决定,面向全市各族各界人士及国内外熟悉开远情况的人士广泛征集有关“乡愁开远”的文史资料,编辑出版《开远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辑 乡愁开远》(后简称《乡愁开远》)。征稿启事发出后,得到各界人士的积极关注和支持。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就收到187篇以“乡愁”为主题的稿件和200多幅照片,作者们饱含深情,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乡愁,将那些难忘的记忆诉诸笔端、凝聚成影像,并希望在《乡愁开远》里永久珍藏。

《乡愁开远》以“乡愁”作记,老宅新家皆故园,为开远乡愁找一个归处,把忧伤化为坚持,把梦想变成行动,记录熟悉,留住眷恋;以“乡愁”为绳,聚粒结珠慰乡情,让开远乡愁成为撩拨水的柔情,驾驭风的力量,孕育向上向善的能量,凝聚共识,为开远高质量发展注入灵魂,陪伴开远人不断前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坚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爱家、恋家、护家、兴家,无数的普通人物和平凡故事汇聚成多彩的开远、希望的开远,汇聚成沉甸甸的《乡愁开远》。

乡愁滋养盛世,盛世成就乡愁。未来,开远人还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用踏实、务实的精神,苦干、实干的作风回报这盛世,推动开远这座城市绽放异彩。

我们经过用心征集、精心编辑、细心校对,把好政治关、史实关和文字关,认真收集整理属于开远的记忆和情感,精选53篇汇集成《乡愁开远》一书,分为“乡音萦绕”“城市印迹”“至味开远”三个部分,以记录、传承和延续开远乡愁。由于容量有限,本书所编入的仅仅只是我们征集到的“乡愁开远”稿件中的少部分文图,还有许多优秀文图没有收录,我们特此向来稿的广大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歉意。由于编纂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瑕疵,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借此机会,感谢所有支持《乡愁开远》征集、编纂工作的各级领导、各位作者、各位编者和各位朋友们,我们因为《乡愁开远》相聚在这里,也将因为《乡愁开远》共同走下去,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为继续推动开远文化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远市第十一届委员会

2023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