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我心中,武庙街是一条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巷。一步一景,每个角落都蕴藏着往事。
开远自元代建置设州后至晚清,城区房屋建设局限于旧城墙内,除私宅外,尚有衙署、州学、社仓、作坊、店铺等建筑。武庙街在明清时期叫西门街,民国时期因街上建有关圣庙(武庙)而得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要武街,后又改回武庙街并沿用至今,但当年的武庙早已荡然无存。街上还有一座明清时期的衙署。另一座昭忠祠民国年间曾作他用,后作为水电局职工宿舍也被拆迁。道路建筑为毛石板路面,中间铺3列长条石,两边镶块石。1952年后,随着开远城市建设的发展,旧城墙拆除,街道截直、拓宽、改筑、新建。武庙街北接灵泉西路,南接文化街头,西接文化街,分司巷并入武庙街。至1990年时,武庙街新修了混凝土路面,全长377米,道宽5至6米。武庙街的房屋建筑种类多样,有土基房、木头房、砖混房、青石房等,基本都是私宅,且大多是平房。保留着明清时期街巷肌理的武庙街,虽然房屋建筑老旧,但沉淀着历史的芳华,显得既古典又年轻,是开远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历史记忆的一个缩影。
◇昭忠祠原址(潘健 摄)
武庙街可以称为开远地方校办幼儿园教育之始发地。开远市教委第一幼儿园前身是民国三十二年(1943)三月在宁远镇中心学校(后名灵泉小学)内附设的幼稚部,实行半日制,中午幼儿入园,下午由老师送幼儿回家。民国三十五年(1946)迁至武庙(也就是武庙街南段)独立办学,称为正中保育园。1949年改称幼稚园。此期间有园长、教师1至3人,入园幼儿数十人。1950年后仍为走读制,时有幼儿3班103人,教职工5人。1952年更名为开远县幼儿园。次年,在园幼儿增至286人,有教职工9人。1958年又迁入武庙街北段(西邻灵泉小学),改称久安幼儿园,主要招收县直机关干部子女。为“解放妇女劳动力”、适应“大跃进”的需要,同时增办了婴儿班和小幼班,直到1960年再次迁回灵泉西路团结巷。
武庙街还是东方红小学最初的办学旧址。1962年8月,城关公社利用原公共食堂和幼儿园的场地设施兴办的东方红小学,校址设在武庙街中段西侧,学校北侧与灵泉小学比邻。学校初为民办,由生产队选派民办教师11人。生源多为城区农民子女。1968年并入毗邻的灵泉小学,1972年学校小学部分与附属初中部分离,但一直沿用东方红小学校名。直到1983年后,城关镇社员集资13万元,并优价出售土地,市教育局拨款37万元,在西山路新建校址并迁入办学,转为公办小学至今。
◇开远县幼儿园运动会剪影(冯兵 摄)
记得1975年我上学时,在东方红小学读了两年。因为父母均在解化厂上班,不仅忙工作,而且小我4岁的弟弟需要照顾,我就被送到离外婆家不到100米的东方红小学就读,直到三年级才转到解化子弟小学读书。当时明清时期遗留的衙署就是进学校的大门,低年级的教室就设在衙署里,我们每天上学都要跨上高高的衙署大门台阶进到教室。衙署是木质结构,冬暖夏凉,夏天进到教室都有阵阵寒意来袭。教室内光线偏暗,每天上课都期盼太阳光从窗户外倾泻进来,顿时觉得温暖如故,上课的心情都出奇地好。学校课余时间还要求学生“积肥”支援农业发展,并规定每周四缴纳一撮箕肥料,计入学期考核。那时的猪、鸡、鹅、鸭、狗等动物都是放养,武庙街上随处可见它们奔跑觅食。我们每天放学后就手拿撮箕和小铲铲,跟在它们后面清扫粪便,速度慢的还抢不到。学生们甚至跑到南正街、北正街等其他街道去找“肥”,实在积不够的就想办法在“肥”里加入“灶窝灰”和碎稻草搅拌均匀,以增加重量,确保完成“积肥”任务,以至于武庙街及附近街道每天都被清扫得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