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远 一转身就是生活

开远 一转身就是生活

崔丽娟

这么多年,我对开远始终保持着一种亲切感。这么说,好像我是土生土长的开远人似的。其实,我不是本地人。记忆中从大学毕业到开远生活,第一次踏上开远的土地,十余年光阴一晃而过,对于这座城市,从陌生到熟悉,渐渐有了类似故乡的亲切感。

这种亲切,是停留在市井生活层面的,它温暖、沉静、快乐、达观。

2006年初到这座城市的时候,对这里最深的印象就是热。之前生活的昆明,是有名的春城,即使炎炎夏日,也偶尔会着凉。然而,开远是亚热带城市,一踏入开远,热浪就扑面而来,感觉一年四季都热。夏天就盼望着秋天,等秋天来了,还是没有秋天的感觉,那种“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秋景,这里永远看不到吧。好吧,那我就盼着冬天。很快冬天来临了,也没有冬天的感觉,霜期很短,鲜少下雪。有时候跟本地人聊天,说起下雪,他们就开始回忆从前,就像老和尚跟小和尚讲故事的那种感觉,“嗯,好多年没有下了吧,好像是1983年曾经下过一次……”这是多久没见过雪哦。不过对于从小被冻疮困扰的我,这里无疑是个好地方。

◇家乡美(刘雅龙 摄 )

◇故乡云(张长利 摄)

开远人也很有特点。刚来那几年,我不爱跟本地人谈这座城市,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共同语言。我说开远热,他们说哪有?全中国的夏天都挺热,然而其他地方不仅夏天热,而且冬天冷得很,我们开远只是热,冬天还不冷。我说开远烧烤不好吃,那个蒜油蘸水啥味道也没有。他们说,那是因为你没找到真正好吃的那家,今天晚上带你去吃开远最好吃的烧烤……在我所遇到的各个城市的人中,开远人独树一帜——典型的“家乡宝”。因为这个问题,我曾经被三个开远本地人“围攻”。说是“围攻”其实是辩论,大家就开远到底好在哪里展开一番唇枪舌剑,最后的结果……我输了,我以一敌三,哪里辩得过他们?我说,算了,我就没见过像你们开远人这么热爱家乡的。

在开远生活的时间长了,渐渐地,我发现这种“家乡宝”情结其实是开远文化的一部分。开远是一座工业城市,工业化往往造成原有的社会结构形态的瓦解,人从某个有机团结着的集体中脱落,变成一个孤独和不愉快的存在。开远撤县建市四十余年,这座小城因工业文明而焕然一新,但在这个过程中并未出现明显的社会失调,这固然与中国人有独特的忍耐力与适应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少不了开远浓郁的市井文化的润滑。这一市井文化的特性,最重要的一点是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趣味,哪怕生活得非常简单,哪怕生活还有很多不如意。用今天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

我做媒体工作多年,从当初做报纸到后来做微信,发现了一个现象,无论哪个季节,无论是哪种花开,每次只要编辑把市民寄来的美照美文略做加工,在媒体上一发,总有很多市民关注和转发。早春的桃花盛放,三月的玉荷花、四月的蓝花楹、五月的凤凰花、八月的菊花……一年又一年,它们乐此不疲。有些人还喜欢给编辑留言,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开远好美哦!小编以后要多写点这种文章”。还有,前几年政府建设七星湖(现在叫凤凰湖),第一次蓄水,几万人涌向湖边,开心地畅想未来的美好生活,哈哈,咱们开远也有湖了……其实人工湖刚开始建设,还没栽花种草,连路都没修通,但开远人一点也不嫌弃,他们在湖边吹着凉风,有的甚至就地烤上了烧烤,俨然成为一个小型集市。对于生活中的美好,开远人有一种独特的敏感,这其实是一种生活的智慧。这些“微小而确切的幸福”,就是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

在大城市,生活日新月异,人在其中,瞻前顾后,无法只关心其中一面,有一种历史的浩荡感,也有一种未来的难测感。而在开远,每天都有无数的“小确幸”,一转身就是生活。大清早出门,遇到小区的大妈,迎面就是热情的笑脸,并问道“昨晚娃娃乖不?”我说“还行”。走出小区门,药店的服务员头探出来说,“你要的药已经到货了,可以来拿了”,我笑着说“下班再来拿”。往前走200米,转一个弯,到常去的小吃摊一坐,说“老板娘,给我一份小锅米线”。根本不用多交代,老板娘就会帮我煮个小碗,8块钱一碗的米线,加一大勺肉末,不放酸辣椒,不放油辣子,多放蔬菜,米线要酸浆的……去的次数多,老板娘早就清楚记得你的口味。熟悉的城市,熟悉的街景,相对较低的物价,那种浑厚而不失轻松,身在闹市的从容宁静,一点小手艺养活一个家,邻里之间互相问候的氛围,更符合我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在这里,或许没有过于喧嚣的街道,没有浮光掠影的繁华商城,但我们可以在这里感受时光静静流淌的力量,那种叫作“家”的温暖。

当然,仅有“小确幸”的社会是不值得称道的,因为它会让社会发展动力衰减,让个体变得鼠目寸光。开远人的与众不同,是既对眼前生活的趣味非常保守,难舍难离,同时又对新事物高度宽容、积极追寻,在大趋向上维持着变革的动力。2017年6月,共享单车入驻开远,成为全省第一个拥有共享单车的县级市。车是晚上运抵开远的,当天晚上就被一些眼尖的市民盯上了,听说第二天有朋友大清早去试骑,居然全被抢空了。朋友说,不就一辆单车吗,怎么那么受欢迎?我对共享单车入驻开远倒不是很感冒,但随后的一个现象让我印象深刻。很多新媒体刚发布共享单车入驻开远的新闻,留言区就有很多人开始讨论如何爱护好单车,大家都说这是对开远人素质的考验,提醒市民文明用车,不要影响开远形象。其实这些人,都只是普通群众。

这种维护城市形象的自觉,是公民精神的核心,也是城市最有魅力的文化内涵。相比较而言,开远人有比较强的身份认同,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气质。什么是文化?也许答案就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文化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环境。人对自身和所处环境的自觉,以及对这种自觉的反思,造成了文化与文化的不同。越是自觉性强的人,反思的能力越强,创造和想象的空间就越大。地区发展也是如此,对开远人越了解,这种感受就越强烈。开远文化里有种根深蒂固的东西,既开放又保守,市井而不势利,包容而不盲目排外,乐观而不沾沾自喜。有人说,开远有什么文化?烟囱能算文化吗?拜托,文化从来不是停留在古董之上,更不是远离人群的冰冷口号,文化是一座城市人的精神气质,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文化。经过花丛不乱破坏,离开草坪知道拾净垃圾,行车过斑马线知道礼让行人,这些细枝末节何尝不是文化。

感谢这座小城,让我们有处可“躲”,从容生活。

◇林荫道上(李雪琼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