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在我心中,武庙街是一条幸福的小巷。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小巷,我的小巷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喧嚣浮华,它宁静深远,厚重不凡,承载了我童年所有的记忆,也承载了我未来所有的期许。
武庙街的烟火气息很浓,日子是平淡而充实的,不论是老有所乐的翁妪、天真活泼的孩童还是时髦靓丽的青年,每个人都在平淡中演绎着不同的人生。街上居住的人员除部分老开远人外,还有许多外来人口,当兵的、当工人的、当老师的、在政府机关工作的、种地的、做生意的,可谓工农兵学商样样俱全。街上最有名的店铺数老钟家的面条加工厂、梁记鸡肉米线店、阿菊烧烤店、回族食品店以及李建华家的服装缝纫店。
街上的很多家庭多才多艺,吹拉弹唱各有所长。我六舅擅长拉二胡,我妈妈擅长吹口琴,我六舅妈则喜欢唱歌、跳舞,隔壁张大叔的小号吹得贼溜,王阿姨还会唱京剧,刘大爹则负责指挥。每到周末闲暇时,吃过晚饭的邻居们拿着自己的乐器,抬着小板凳一起集中在外婆家房子后面的院子里自娱自乐,排练乐曲,唱唱山歌,偶尔也会唱唱《红灯记》《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选段。那也是小孩最喜欢参与的活动,我们总是早早就去凑热闹,跟着大人们手舞足蹈,释放天性。记得住在武庙街头老八婆家的小女儿王丽媛是开远县文艺宣传队(市歌舞团的前身)的舞蹈演员,我从小就叫她小阿姨,她很喜欢我,经常带我出去玩。那时宣传队正在排练舞剧《沂蒙颂》,小阿姨担任该剧的女主角,她每周二、四晚上排练时,就来外婆家带我去看她练功。在宣传队排练室,看着小阿姨换上舞蹈鞋,对着大镜子、踮起脚尖在长长的把杆上练功真是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看着她和男主角在音乐的伴奏下合跳时,舞姿优美典雅,看得我如痴如醉。我从小喜欢唱歌、跳舞也是那个时候受大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时候不论是学校还是幼儿园都没有课外声乐、舞蹈培训班,整条街喜欢跳舞的小孩会自发聚集到武庙街头的粮店旁练功,压腿、劈叉、撕“一字马”、打“倒踢”等,看谁做得最到位,还有跳得好的小姐姐帮忙纠正动作,大家都是自学并乐在其中。虽然我妈妈没有教过我乐器,但我工作后报名参加了单位的业余管乐队学习了两年的黑管。这些爱好不仅陶冶了我的情操,也让我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并且受用一生。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我小学三年级转到解化子弟学校读书后,外婆仍然每个周末都要召集住在开远的儿女回家小聚。我们也很喜欢去外婆家,一来可以听她讲武庙街的趣闻轶事,二来可品尝她做的美味饭菜。我女儿出生后更是经常被外婆念叨带去看她,直到2003年外婆93岁高龄去世(外公70多岁就去世了)。外婆家的老房子也被舅舅们出租几年后又转卖出去。自此,我也很少再到武庙街了。
2016年至2021年,作为开远市南园片区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带动城市更新的试点项目——南正街主题街区开始动工建设,武庙街也被纳入拆迁范围。经过2000多个日日夜夜精雕细琢,建成13幢具有民国风格的低层商业建筑和530米的步行街,配套建设了文化馆、九天阁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占地面积78.79亩,房屋总建筑面积43163.19平方米,最大限度“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南正街迎来迭新重启。武庙街这条有温度、有厚度的小巷消失了,因为它被拆得片甲不留。但武庙街带给我的记忆是永恒的,这里有一段丁香般淡淡的乡愁,血脉永远在这里流淌。在我心中,武庙街并没有消失,因为它融入了南正街历史文化街区而重获新生,并将承袭着开远商贸文化的老街记忆开启新的征程。
◇提升改造后的武庙街(任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