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杀猪饭
宋应明
◇开远本地杀猪饭(韦萍 摄)
杀年猪,是千百年来农家人的一件大事,每到年关,农户人家无论大小还是肥瘦总要杀一头猪过日子。杀猪,就要吃一顿杀猪饭热闹热闹,表示大年来临的喜庆。吃杀猪饭,虽然也是一种请客、一种聚会,但有它的特点,不用下请帖,不用送礼金,小礼品带不带,多个人少个人,主人家也无所谓,山潮水潮不如人来潮。开远的杀猪饭,尤其热闹。
杀猪饭,千年不变的习俗,但它的内涵,它的文化随着社会发展而变。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过春节,杀年猪是农家人一年之中的一件大事、喜事。辛辛苦苦一年,家家户户都要想办法杀一头年猪。过春节了,村里的猪叫声叫得响不响,农户家里有没有猪叫声,喜庆气氛大不一样。
杀年猪,还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首先要选日子,第一是要选农历的双日子,再是选天气,还要照顾到在外亲人的时间。记得我们小的时候杀年猪这一天很有乐趣,头一天就跟着父亲到村子边的水塘边挖一个土灶,然后在土灶上支一口大铁锅,周围铺上稻草。第二天天一亮,一家人就出动到猪圈里抓猪、绑猪。杀猪有专门的屠宰师傅,但一位屠宰师傅一天要杀几家人的猪,他只管杀死、刮毛、破肚,之后的翻洗肠肚、烧洗头脚、砍肉等活计就得自家人干了。
那些年日子过得不易,自然杀猪饭的荤素菜就四五碗而已。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两碗菜即头刀菜——猪血旺,要用冷水煮,水开后立即放进豌豆菜、油盐,起锅后再放适量油辣椒。火候掌握得最好的猪血旺,吃起来又嫩又鲜又甜;白扎肉,制作很简单,用下扎肉、三线肉放少许生姜(不放盐)煮熟,切成薄片即可。将大蒜捣成蒜泥后兑少许凉开水,加入适量盐巴就成为一碟吃白扎肉最好的蘸水料,吃起来口感特鲜美。这碗菜,在人们缺乏油水的那些年代,不管做得好不好,越肥的、切得越厚的,食客越喜欢,都是一扫而光。
到了七十年代后期,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在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前的三年里,我们回乡务农的高中同学,每到春节杀年猪时就有聚会了,特别是要好的几位同学吃杀猪饭几天不归家,从坝区寨子吃到山区寨子,在酒桌上在夜幕下,回味校园生活,谈论前程,憧憬未来……
时代在发展,生活在变化。随着市场的繁荣,生活不断富裕,杀猪饭的菜也越来越丰富。如今的杀猪饭,除必有的几个传统菜外,还有鸡肉鸭鱼、牛肉、羊肉等。杀猪饭体现民族特色,去南洞沙坝苗族村吃杀猪饭,你可以品尝到苗家人的菜豆腐,吃到正宗的蒙松饭(苞谷饭)。到碑格山区彝族人家吃杀猪饭,佳肴里面那浓烈的臭药(臭参)味、那爽快的花椒麻味让你难忘。在一些少数民族人家吃杀猪饭,你还可以品尝到经加工过的生鸡血、生猪血。杀猪饭的形式变化,曾经名噪一时的开远“八大碗”,就是将菜品办成别具特色的杀猪饭,让城里人天天可吃杀猪饭。曾经,每到春节来临,村寨吃杀猪饭,老板组织杀猪饭,单位也会组织杀猪饭。
“找回来”的杀猪饭。一段时期,杀猪饭几乎消失了,有农民认为天天可买到新鲜肉,何必养年猪劳神。然而,有生命力、有存在价值的习俗是不会消失的。近年来,有城里人在春节来临时,自家或联合他人买一头活猪宰杀,也请来亲朋好友吃杀猪饭。乡村振兴中的农民朋友们说:“如今,住的吃的穿的都好了,但不杀头年猪吃一顿杀猪饭,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围城里闷得慌的人们说:“到乡下吃一顿杀猪饭,赏赏风光,会会亲友,叙叙乡愁,多开心啊!”
吃杀猪饭,吃出历史,吃出文化,吃出乡愁。
◇一年一度的杀猪饭(李镭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