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远的老城老街
曹定安/文图
史载“阿迷一邑,明正统间始筑州城”(《嘉庆阿迷州志》卷三《建置》)。此“州城”,即今开远老城,其地大致为今青年路上段以南,市西中路以东,人民中路以西,人民南路转西北的范围。南北大约宽793米,东西大约宽617米。建城时间若从正统元年(1436)算,至今应当有587年。
◇民国二十年(1931)阿迷县城模型
老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东门在今天灵泉西路与人民中路交叉口处。因为正对着东方,早迎旭日,所以取名迎晖门。平时登临东门城楼,又是观赏阿迷八景“晚日照山、东山玉带”的好去处。南门位于今南正街与人民南路接口处。因南方属火,所以发生战火,军队要从南门出征,得胜凯旋,因此取名奏凯门。过去发生旱灾,民俗要关闭南门,来隔火气。然后从南门沿路舞着水龙,到西门龙潭求雨。西门位于今市西路与西正街接口处。因西方属金,秋来“金风送爽”,所以取名来爽门。北门位于今北正街与青年路接口处,取名拱辰门,意为北向朝北斗。因为北斗是司掌雨水、管控寿命的星辰,要虔诚朝拜。过去发生水灾,要关北门来挡水汽。在北门城楼上弹奏洞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除东西南北四城门外,在东门到北门城墙间还有一个小北门,是县政府利用清咸丰九年(1859)回民起义军炸塌的一段城墙缺口而修建的,主要目的是滇越铁路通车后为方便市民到城外看戏、赶夜市和赶火车。小北门位置就在今崇文街王邦商号吊脚楼(2023年6月13日晚一场大火已经烧毁)南边,1952年拆除城墙时被一起拆除。
老城的老街,概括说就是“六街九巷”(一些小岔巷如朱朝巷、无名巷没有计在内)。六街指东正街、南正街、西正街、北正街、文庙街、武庙街。九巷为大巷、竹子巷、卖姜巷、牛角巷、分司巷、孝封里、倮倮巷、兴仁巷、东升巷。六街九巷中,分布着二十八寺,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按类可归为两阁:即武庙街的玉皇阁、斗母阁;三宫:即南正街的文昌宫、东正街万寿宫(亭)、武庙街灵泉书院学宫;六寺:东门外东寺、地藏寺,东门内观音寺、清真寺,北正街大佛寺、报恩寺;八庙:东门外江西庙,东门内城隍庙,崇文街关云庙、火神庙,兴仁巷川主庙,卖姜巷土主庙、文庙街文庙、武庙街武庙;九祠:(大巷)吴氏宗祠、(竹子巷)杨氏宗祠、(孝封里)尚氏宗祠、(崇文街)朱子祠、(东正街)万氏宗祠、(分司巷)赵公祠、(武庙街)昭忠祠、(北正街)两个伍氏宗祠。
老城六街九巷名字,带着浓浓的农耕文化色彩。
东正街因正对东门,故称东正街,别称东门街。东起东门,西连武庙街、北正街。过去逢羊日,在东正街赶羊街,故街西头一段,由此得名羊街头。大概开始规模不大,所以又称小街。一直到1958年将街北面一排房子拆除大炼钢铁,街才迁到城外菜市街赶。但羊街头地名,留住了在东正街赶羊街的历史。当然留住历史的,还有一个历史名人。就是曾累官至乾隆内阁学士的蒙自人尹壮图,因其母为阿迷大姓老伍家的姑娘,所以凭着这层姻亲关系,清嘉庆二年(1797),灵泉书院请他来出任山长,也就是如今的院长。讲学期间,尹壮图殷殷善诱,诲人不倦。有一天他坐对灵泉,突然心有所感,情有所动,就挥毫题了两个方方一米的“灵泉”大字,让灵泉书院留下名人印迹。1949年县政府充实路名文化内涵,就借着名人效应,把东正街改称灵泉路。
北正街因正对北门而得名,故又称北门街。北起北门,南连羊街头。伍姓蒙古族是北正街的一张名片。社会有“伍半街,伍半城”的说法,“伍半街”是比喻北正街人家伍姓最起码占据一半。“伍半城”是形容伍姓能影响半个城。比如文化上,开远杨、伍、赵、万、尚、邹六大姓,其他五大姓都只有一个宗祠,而伍姓却有两个宗祠,一个在北正街,一个在东升巷。清代城中有两座牌坊,表彰的都是伍氏族人。一座是北正街的伍子坊,表彰乡贤伍士琪。伍士琪是康熙二十年(1681)举人,曾任湖南平江县令、户部浙江司员外(郞)等官,多有政声。致仕回乡后多行善举,“助迁学,修朱子祠,立先庙,赡族旧,东西两堰坏,置田挑筑,复前水利”。乾隆四十三年(1778)奉旨入选乡贤,立此牌坊旌表。一座是羊街头的节义坊,表彰北门富户伍张氏青年守节,慨然将家产捐赠冬义仓,救助孤贫的义举善行。
南正街,别称南门街,以正对南门而得名。南起南门,北连文庙街。街南文昌宫有两处景致,号称城南两绝。一绝是九天阁三层楼,誉称城区最高建筑,“层楼高耸云际,登临其上,全坝风景尽览”。顶楼供奉魁星,左手平胸持一小斗,右手高举握笔,一脚独立鳌头,寓意“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传说小斗是量人才的,在谁的名字上一过,就认得有无文运。有文运的,就在他的名下画圈,这个人就会金榜题名。所以过去每逢科考,读书人都要来楼上祭拜魁星,祈求好运。另一绝是九天阁旁边的鳌泉,又名白沙泉,水质清冽甘甜,是阿迷七泉之一。古人匠心独运,把泉水设计了从一个鳌口中吐出来,所以得名鳌泉;泉边的池叫鳌池,泉上的亭叫鳌亭,意蕴“喝了鳌泉水,佑你占鳌头”美好愿望。史载:“清泉汩汩自鳌口喷出,以注于池,取水煮茗香味异常。”(《民国开远县志稿》)“居民旦暮汲水络绎不绝。”(《阿迷劝学所造报征集地志编辑书》)民国七年(1918),地方绅士周泽南借文昌宫创办阿迷县立中学校,在鳌池前加接两个阴阳太极池。“池内蓄鱼千头”,池上添砌拱桥,池边造假山、植花木。把九天阁打造成一个曲径通幽的园林,因此茶余饭后“鳌池观鱼”成为民国“开远十景”之一。
◇恢复重建的南正街南门牌坊(南正印象 提供)
西正街,又称西门街,以正对西门而得名。西起西门,东连武庙街。全长98米,是四正街中最短的。但是它却是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一个是咸丰九年(1859)六月,建水马如龙从西门破城而入,导致阿迷城第二次沦陷。第一次是顺治四年(1647)的“丁亥之变”,大西军李定国到阿迷追杀万氏母和沙定洲。由于万氏母提前逃往东山老巢佴革竜,李定国十分恼火,于是毁城泄愤,将明代以来留下的东西全部毁灭。而第二次沦陷,又将清初以来留下的东西一把火烧光。所以开远现今遗留文物建筑多见同治光绪年间的,原因就在这里。另一个是1950年1月28日,解放军四野38军114团,从西门列队入城,开远人第一次见到了解放军,翻开了开远新的历史篇章。
武庙街以街南地标建筑武庙面而得名。北起东正街羊街头,南连文庙街。文庙街以街东地标建筑文庙而得名,东连孝封里,西接武庙街。中段则左右逢源,和卖姜巷、南正街构成老城唯一的十字街。
两庙街首尾相连,但“性子”反着来。武庙街有点文,文庙街有点火。武庙街“文”,是人文建筑多,灵泉书院、昭忠祠、学正署、土司大衙、武庙、玉皇阁、斗母阁、三星殿都在这条街上。文庙街“火”,是逢属虎日在十字街赶虎街,到赶街日时人山人海、热火朝天,因此又称大街。十字街由此又称大街头,留住文庙街赶大街的历史。到“文化大革命”时,两街破旧立新。武庙街改称要武街,赋予“不爱红装爱武装”新意。文庙街改名新文化街,赋予“新文化运动”联想,后来大概嫌四个字不顺口,又改称文化街。
九巷按自南而北顺序:
第一巷大巷。巷分主巷岔巷,大概因这种格局得名大巷。主巷东通南正街,西至城墙。岔巷北通文庙街,与县衙相望。
第二巷竹子巷。以巷内过去有竹园得名。北边接文庙街,中间转东南至城墙脚。
第三巷卖姜巷。北到东正街,南到文庙街。相传昔日是生姜交易市场而得名。1949年县政府充实路名内涵,以街北有土主庙,改名土主庙街。1966年与南正街合并,统称南正街。
◇分司巷东口原遗址
◇分司巷西口原遗址
第四巷牛角巷。以巷短似牛角而得名。是九巷中最小最短的巷,东至文庙围墙,西至卖姜巷。
第五巷分司巷。西连武庙街,东连卖姜巷。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传成了飞丝巷,世俗都误以为是巷中蜘蛛吐飞丝得名。巷名的真实来历,是清康熙初年,阿迷土司李阿侧助朝廷平息滇南土司叛乱有功,被封为阿迷世袭土官知州,以这条巷划界,巷北边土官治理,巷南边流官管辖,由此得名分司巷。巷中段有座赵公祠,纪念湖广移民赵昇开凿东西两沟、造福乡里的无量功德。祠中有一副联赞颂赵昇:“开凿东西两沟功在桑梓,享受春秋二祭德著乡里。”横批“饮水思源”。过去每年春节,州官、县长就会从县衙后门,来此致祭。1953年建盖人民礼堂,将赵公祠拆除。1956年将分司巷从中切为东西两截。
第六巷孝封里。北边接东正街,南边连文庙街。以清雍正年间,邑人万联科获朝廷赐封《孝德》匾而得名。巷南端的一眼泉,也因此得名孝封泉,为阿迷七泉之一。因巷中有清真寺,世人又称回子巷。“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红旗街。
第七巷倮倮巷。以原来是乐蒙村“倮倮人”居住地而得名。乐蒙村是彝语,意思是“大倮倮村”。南出东正街,北到城墙脚。民国年间,巷北有供奉南宋理学家朱熹牌位的朱子祠,更名崇文街。“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红卫街。
第八巷兴仁巷。以“兴仁崇义”寓意得名。北边到城墙脚,南边到东正街。“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团结巷。
第九巷东升巷。以迎对东山旭日升得名。西出北正街,东接兴仁巷。
关于老城街巷的划分,一般认为路面宽的称街,路面窄的称巷。事实并非如此,如卖姜巷、孝封里、倮倮巷格局和街一样,却不能叫街。为什么呢?因为在封建社会,“朝廷施功德于民,而为民御大灾捍大患,则莫如城垣为特重。”(清康熙《阿迷州志·城垣》)而文庙关乎“礼教”治国,武庙关乎“忠义”治民。因此,依附“四门两庙”的路道,就有了“名分”,称之为街。其他再宽的路道,也只能称巷,但修筑的规格和街是一样的。都以石铺砌,分为两部分。中间是街心,两边是街边。街边用整个原石来铺,凹凸不平,主要供让人让车,或赶街摆东西卖,平常时候人很少去走。而街心用打制石条铺筑,平整光滑不咯脚。供车行人走,小娃玩乐。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远街上车辆也非常少,偶尔会有单车通过。大部分时间都作为小娃娱乐的场所,从而传下“克(去)街心玩”这句开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