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解化 岁月如歌
任 涛
“解化厂要搬迁了……”这一消息不仅牵动着每个解化人的心弦,也是开远人民关注的大事。忆往昔,当石坊村的奠基礼炮响起之时,标志着解化厂融入了开远,与开远人民共饮泸江水,共享一片蓝天,并与开远的发展共进退。当年开远的很多有为青年加入解化厂并参与了发展建设,如今解化人的很多后代也奋战在开远的各行各业中。作为开远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驻开厂矿企业之一,这里曾是一个微缩的社会,不用走出去便可完成生活中的大事小情,盛满了浓浓的开远乡愁。作为一名生于斯长于斯的解化人不禁感慨万千、思绪飞扬,往事历历在目、跃上心头,在解化厂生活和工作过的美好场景不断在脑海中浮现……
◇解化厂开工典礼(解化公司 提供)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步兵预备学校集体转业和昆明军区部分转业官兵筹资建设的驻昆解放军化肥厂于1958年8月1日破土动工,是云贵高原第一座中型氮肥厂,也是国内唯一以褐煤为原料采用鲁奇炉加压气化技术制原料气生产合成氨及甲醛系列产品的企业。解化厂建厂时牵动着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心,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副主席、周恩来总理就建厂作出重要批示并协调相关建厂工作,朱德委员长亲自到厂视察,邓小平亲自给解化厂定名“驻昆解放军化肥厂”,陈康中将为解化厂开工剪彩,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以“解放军”命名的工厂。那个时代的工厂大都有自己的代号,解化厂的代号为105号。六十多年的岁月洗礼,解化厂发展经历了二次创业,改革的阵痛和嬗变让企业几易其名,从驻昆解放军化肥厂、云南解化集团有限公司到云南解化清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解化化工分公司。不论名称如何改变,但解化厂“多产化肥、造福百姓”的初心不变,一代又一代的解化人前赴后继、无私奉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建厂时,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指导下,2000多名建厂大军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开进工地,人拉肩扛,自烧砖瓦,自盖厂房,发展生产。从荒冢野地到厂房林立,从人迹罕至到鼎盛时期,职工家属达2万余人,书写了解化人奋斗的故事。发展生产的同时,在生产区外建设生活福利区,创造条件解决职工吃、穿、住、医疗、儿童入托入学等问题。生产区与生活区相毗邻,工人们上班步行十多分钟就到车间。生活区有一福利区和二福利区(后期发展到三福利区),设有武装部、人民法庭、派出所(保卫科)、消防队、老干处、退委会、邮电局、广播电视台、托儿所、幼儿园、子弟学校、职工食堂、米线房、烤酒房、蜂窝煤厂、招待所、大澡堂、菜市场、中心商店、篮球和足球场、游泳池、农场、兽医站和科室齐全的职工医院等各类完善的保障机构和社会性基础设施,衣食住行配套完善,吃喝玩乐等各种设施应有尽有,这些场所满足了工人们的生活和娱乐休闲所需。企业腾飞的年代,我和父辈们享受着企业发展的种种利好:单位自建住宅,员工福利分房,不花一分钱房子就能住,而且面积还不小。水电煤气、吃穿住用、看病上学基本不用花钱。工作服、工作鞋、帆布手套、口罩等劳保福利定期发放。一代代解化人在这里生活和成长。
◇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解化公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