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正街主题街区,承载着开远悠久的历史文化,凝聚了开远的文化亮点,浓缩了开远变迁的荏苒时光。

由于年代久远,大量民居建筑破旧不堪,南正街提升改造势在必行。2014年,开远市政府将南正街片区纳入棚户区改造的范围,“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带动城市更新项目时,又将南正街纳入其中重点建设。2017年,南正街主题街区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占地面积约51.93亩,包括房屋建筑、文化广场及相关附属设施,其中房屋建筑面积约42000平方米,文化广场面积约6000平方米,打造以南正街、开远市文化馆、九天阁文化广场为核心,集商业、文化体验、开远民俗特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南正街主题街区。结合开远历史发展特点,南正街主题街区建筑由古建筑与仿古建筑构成,对有保存价值的建筑修旧如旧完好保存(比如阿迷县立中学大门、九天阁),夯实街区历史文化底蕴;对低矮残破、没有保存价值的房屋全面拆除,尊重老城街道脉络走向,注入开远人文内涵,规划重建,打造融汇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市住建局工程师潘健说:“在南正街主题街区风貌规划设计建设中,以文化街为界,从南至北,建筑风貌从明清走向民国,再过渡到民国风格,落脚于滇越铁路通车带来的欧式风格,寓意开远发展的历史轨迹。”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孔令飞说:“1909年滇越铁路的通车,掀开开远由农耕文明转向工业革命的帷幕,迎来工业文明的曙光。解放后,开远更是以得天独厚的交通、能源优势,抢先一步推动工业化进程,转型成一座工商经济重镇,一跃成为云南工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在云南工业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正街主题街区的建筑,从明清民居建筑形态,逐步过渡到民国化风格,最后融入滇越铁路带来的国际化元素变迁。游客沿着建筑风格时代痕迹鲜明的南正街走一走,能深刻体验到修旧而不迂腐,穿越而不迷失,一路就能读懂开远。”

◇滇越铁路历史文化陈列馆前的水塔(李飞 提供)

从北向南走进南正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号楼“万国旅社”。1909年滇越铁路开通后,在火车站附近出现了洋酒店。1943年,时任滇军60军代军长万保邦建盖了一座建筑砖木结构、功能设施均先进于旧式马店,旅客购物游览、乘车住宿皆极其便利舒适、成为当时现代服务业代表性建筑的“万国旅社”。如今,在南正街北端保留下来的原开远宾馆对面,修建了一个具有浓郁民国风格的旅馆并命名为“万国大酒店”,一则再现当年“万国旅社”的历史风貌,二则完善街区的住宿功能配套。

开远的发展与滇越铁路息息相关,因此开远也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为展示开远的滇越铁路文化,在街区入口的显著位置缩微建盖了一个小型“火车站”,与万国旅社交相呼应,自成一组。其一目了然的独特文化属性让街区的北入口充满了历史的韵味。以法式站房打造的滇越铁路历史文化陈列室为核心,为南正街主题街区呈现了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站点,也为开远增添了浓厚的滇越铁路文化氛围。

从火车站向南走去,街道两旁充满民国风情的各式店面、招牌鳞次栉比,整个街区中甚至一盏路灯、一个路牌以及文化雕塑都在讲述着开远的故事,如“灵泉书院”“灵泉往事”等带有地域性特征的店名让人倍感亲切。

◇人来人往的南正街(南正印象 提供)

继续往南走,跨过文化街,一座钢结构铁路桥横跨半空,这是缩微的滇越铁路大花桥。桥上书有“开远1931南正街”几个大字。市住建局工程师潘健告诉我:“这个创意灵感来自阿迷改名开远的时间节点。”他介绍说,根据实际地形,南正街主题街区在改造中遵循了中国建筑文化倡导的中轴线理念,以保留的古建筑九天阁为中心,规划建设了街区新的中轴线并顺势形成一条与南正街平行延伸的小街巷,两条街道一宽一窄相映成趣。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串起了南门旧址、“鳌池观鱼”、“水壁风清”、九天阁、长虹桥、大花桥、灵泉书院、灵泉赏荷、滇越铁路等一系列开远独特的文化符号,让街区更具历史记忆与人文乡愁的韵味。其中,把长虹桥、大花桥、灵泉书院、灵泉赏荷移植到南正街,目的是通过集中展示开远历史文化特色元素,传承彰显开远的历史文化内涵,真正“让文物活起来”。通过这些特色文化元素展示,让开远人从中找寻记忆深处的乡愁,让外地游客直观地认识和体验开远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

“灵泉赏荷”为开远“民国十景”之一,荷池原景曾位于灵泉书院(现灵泉小校),为民国时期文人雅士赏荷品茶、吟诗作对之处所。滇越铁路木花果大花桥原景位于开远市凤凰湖西北侧横跨泸江河之上,建成于1909年,是滇越铁路上一座重要的桥梁。 “长虹桥”原景位于开远城北国道326线即昆河公路上,横跨南盘江,跨径112.5米,全长171米,建成于1961年,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单孔跨径最长的石拱桥,目前是国家一级保护桥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长虹桥”下,水池中用活字印刷术的表现手法,方块汉字讲述了“开远”地名的由来:开远,元代称阿宁万户府,明清之际称“阿迷州”。民国二十年(1931年),时任县长蒋子孝借民国政府要求各地厘定带有封建含义的地名,推行“疆域区划制度改革”之机会,寄寓于“四面伸开,联结广远”的美好愿望,将阿迷改为开远。

再往南,走进南正街阿迷县立中学旧址,可以看到由云南省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书法家陈荣昌所书写的“阿迷县立中学校”石刻大字依然镶嵌于大门头,“鳌池观鱼”“水壁风清”(清代末期阿迷书法家李韶九题字)的景致引人入胜,巍峨的九天阁依然静静地伫立着,南门牌坊前中轴线上特意铺设的“四面伸开,联结广远”八字地雕异常醒目,再次交代了“开远”的历史渊源。

◇人潮沸腾的南正街(南正印象 提供)

南正街,犹如一位沧桑的历史老人,搭上了城市更新这趟快车,配套完善了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质,提高了居民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保持了开远人“市井烟火”老情怀,留住了历史乡愁记忆,打造出了充满人文和现代气息的城市地标,实现了发展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