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小学印象

红旗小学印象

钱 勇

南正街主题街区中的阿迷县立中学旧址,在解放后约1954年建成开远市红旗小学,于2008年9月1日与开远市东方红小学合并为现在的开远市灵泉小学,并迁到明清时期的灵泉书院,即原开远市第五中学旧址办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作为红旗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第一年上课时还是在九天阁旁的古建筑厢房内,凳子是做工精美但相当沉重的长条凳,砸到脚上立马青肿一片。后因建市机关第二幼儿园,作教室的旧厢房被拆除并砌墙围隔成市机关第二幼儿园,红旗小学校内一侧又建了新教学楼。建新教学楼时因资金紧张,老师、学生全体动员起来,有钱的捐钱,没钱的捐废铜烂铁、水泥等物资支持兴建新校舍。新楼盖好后,坐在新教室上课,窗明几净,老师和学生都倍感高兴、自豪。

◇阿迷县立中学旧址大门(李奕达 摄)

刚进入新教学楼的我们,在1983年迎来了开远乃至云南省百年罕见的大雪。那天清晨,我才出家门,发现家门外白雪皑皑的一片,以为眼睛花,是不是石灰撒外面的地上了,再定睛细瞧,原来是夜里下的大雪覆盖了地面。冒着凛冽寒风,忍着脚上锥心刺骨的寒冷,步行到学校上课。早上刚好上的是万老师的语文课,看到窗外飘着的鹅毛大雪,老师、学生都相当高兴,这一课我们也从万老师那学到了“瑞雪兆丰年”这个词语。这一天的课间休息时间基本就是在教室外疯狂打雪仗了。我也在这一天,在自己家天井里,用自己的双手,堆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雪人,现在想来,依然兴奋不已。

红旗小学正大门即“阿迷县立中学”牌楼,在我们刚入学时还在开放使用,之后出于保护文物及保障学生安全等原因,就关闭停用了,学校在靠人民南路市农资公司对面一侧开了新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出入基本都是那道门了。但我们对于开远仅存的古楼——九天阁(魁星阁),却毫无例外地感到神秘。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九天阁,又名魁星阁,意为魁星点斗,其共有三层飞檐,离地面10米左右。九天阁下龙潭形成的几塘荷池环绕,兼有青砖拱桥衔连,古韵雅致。九天阁三楼平时主要存放教学器材,我们偶尔被老师安排抬器具上去,也大多放下器材即下楼,因为古楼庄严肃穆的氛围,对于八九岁的孩子来说,还是有心理压力的。九天阁一楼挂了一口钟,上下课就是老师们敲钟为号,现在回想起来,那钟声悠扬久远,召人上进。

校内九天阁前方用古青砖围有几塘龙潭水,其中一塘的龙潭水上建有一间红砖小教室取名“水壁风清”,原来应该是木结构亭台轩榭的“水壁风清”,其下是一条水泥板制成的水道,那是我们夏天嬉戏玩闹的地方,当时“水壁风清”的龙潭水清澈见底,有的同学直接用手捧水喝,而我更喜欢到靠近“阿迷县立中学”牌坊这边偏僻角落一处用砖围起来的龙潭水处喝水,因为这里人少,感觉水会更干净。最大的两个水塘之间有一个拱桥,我们叫它“背锅桥”。那里是我们课余时间爱去的地方,既可欣赏池塘中的荷花和鱼儿,还可以把吃不了的面包屑喂鱼,引来鱼群聚集。

在学校里,吸引低年级同学的地方很多,比如九天阁门口的石台阶,又如校园偏僻角落的一个小池塘,是很多学生喜欢去玩耍的好去处。还有九天阁门口的大榕树以及旁边上体育课用的几根铁爬杆,是当年活泼好动的我们大展身手的舞台。那时我们课少,有的是玩泥巴的时间,而出校门外过铁路的菜地边水沟里就能挖到金刚泥。金刚泥到了低年级学生手里,有的做成手枪,有的做成坦克大炮,有的做成牛羊猪鸡模型,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生手工作品比赛还能获奖。当然,玩高兴了忘记按时回家,被找到学校来的家长发现,被骂或挨揍是免不了的。

在红旗小学,最让人难忘的是参加1984年开远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活动。记得那次我们首次穿上整齐的校服,练习踢正步有1个多月。我们在当时的人民南路上风吹日晒练队列,老师、学生很多时候是练到天黑才回家的,但心里很开心,因为我们能戴着红领巾参加全市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活动的游行队伍,亲身感受国庆军民鱼水一家亲、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欢乐气氛,再累都值了。

◇1984年国庆节红旗小学师生在九天阁前合影(钱勇 提供)

罗大佑的经典老歌《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盼望着假期 、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最能完美诠释我们那个时代的童年。那时的我们总感觉时间很多,总感觉自己太小,总感觉像童话故事中一样父母、老师和自己永远是那个样,不会变老。

荏苒岁月,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奔五的我们也各自忙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教我们语文的班主任万老师也已是耄耋之年,教数学的钱老师也已年逾古稀,退休后居住在四川成都,教体育的普老师在十余年前虽已50出头但还和我们在同一乡镇球队一起参加开远“小康杯”足球赛,其他的老师都不太记得了,但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仍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