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正街,是开远人留存乡愁记忆最多的一条老街,也是开远人愿意去追寻乡愁记忆的一个老地方。

据史料记载,南正街是开远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条老街道,最早大约形成于明清时期。南正街坐落于开远市西城区,南北走向布局,北接灵泉西路,南至人民南路,中段与东西走向的文化街(旧称文庙街)所形成的“十”字形交叉路口区域便是民间俗称的十字街。开远解放前,十字街以北的南正街称为土主庙街,十字街以南的称为南正街,解放后南北两段合称南正街,全长约530米。

开远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长曹定安介绍说:“以十字街为中心的南正街、文化街以及周边小街巷一带,属于开远古城的核心区,包含了古城的主要街道及南门和西门。”是的,这里正是如今南正街主题街区的核心区,荟萃了具有开远印记的许多重要建筑及社会文化,积淀了开远深厚的人文历史,长期成为开远历朝历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

◇南正街旧貌(蔡维丽 摄)

从清朝的土司衙门,到民国时期的县政府,再到解放后的开远县政府、开远县人民委员会、开远县革命委员会、中共开远县(市)委、开远县(市)政府、开远市人大、开远市政协等机关单位都位于南正街。还有开远县(市)人民礼堂(开远会堂)、政府招待所(开远宾馆),以及人武部、科委、民政局、广电局、报社、地震办、档案馆、部分民主党派等单位也在南正街。南正街、文化街及附近还有建设局、房管局、残联、南正街派出所、灵泉法庭、市收容所、部队干休所等众多单位。

在开远人心中,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九天阁就是开远的文脉所在。因阁上曾供“魁星点斗”神像(主宰文运兴衰),又叫魁星阁,自九天阁建成以来,许多读书人都会到魁星阁拜魁星祈求榜上有名,许多文人墨客都会慕名登楼观赏开远坝子风光。民国七年(1918),阿迷县劝学所所长周泽南在九天阁建筑群内创办阿迷县立中学,开创了开远现代中等教育先河,为开远培养了一批批人才。民国二十年(1931)更名为开远县立中学校后,这里成为抗战宣传的主要阵地,施介、陈开明、王锡龄、何维民等一大批热血师生从这里或奔赴延安、或奔赴抗战前线,成为开远的骄傲。解放后,开远县立中学校与省立开远农业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开远一中,以文庙街(“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文化街)为界,南边阿迷县立中学校旧址称为南院,北边文庙(现开远五中)称为北院。南院曾先后有阿迷县立中学、红旗小学、第二幼儿园等,北院先后是开远一中和开远五中,文化街西端连接的武庙街上又先后有开远五中和灵泉小学。阿迷县立中学校旧址于2012年5月被公布为“红河州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命名为“红河州革命遗址”,2021年被命名为“云南省革命文物”。

◇文化街旧貌(蔡维丽 摄)

◇九天阁建筑群(南正印象 提供)

◇十字街旧貌(蔡维丽 摄)

南正街片区的历史文化亮点,除了阿迷县立中学旧址建筑群外,还保留着忠孝节烈祠(昭忠祠),开远早期中共党员、培英小学老师曾在此开展革命活动,为开远最早的革命据点。南正街还曾经有著名的高家大院、阿迷书法家李韶九故居、大巷古井等历史古迹。高家大院曾是中共地下党的交通联络点而被作为革命据点载入史册,是中国共产党在开远开展地下工作的“神来之笔”,成为我市党史上的一个红色经典而名扬四方,可惜高家大院于1995年扩建灵泉西路时被拆除。高家大院、李韶九故居等南正街历史古迹虽已不在,但是这里的故事精彩绝伦,将会代代相传下去,为南正街增添文化韵味和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