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米线香

仁者米线香

刘俊钦

夏日,在一个天高云淡、空气清新的周末早上,和家人一起游览凤凰湖之后,进餐正当时。按开远人的饮食观,每天必吃一碗米线才叫“过日子”。家人即提议,去仁者村品尝走红网络的鳝鱼米线。大家欣然前往。

在外多年,对于家乡风味的米线和美食,我一直魂牵梦萦,仁者村的鳝鱼米线也时有耳闻。这几年随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一山一湖两湿地”的凤凰生态公园,不断地向南延伸拓展,村在园中,园在村中。我还真找不到当年仁者村的路径了,好在有家人作向导,跟随“美食团”即可。

◇仁者鳝鱼米线(代洁华 摄)

我印象中当年的仁者村是泥泞的土路,破旧的瓦房,而今却是旧貌换新颜。映入眼帘的是水漫池塘、荷花绽放、蝉唱蛙鸣和鱼戏睡莲,与美丽洁净的湖畔栈道构成一幅夏日优美的画卷。村中道路水泥硬化,纵横交错,主道地面还铺贴着美观的青色长条路石。新建的一栋栋别墅错落有致,村容整洁、鸟语花香,卫生、文化和健身设施等齐全。小桥流水犹如“卧龙”似的“盘”在村中,蜿蜒曲伸,富有生机和灵气,一派风景优美、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景象。面对这巨大的变化,我仿佛“刘姥姥走进大观园”似的感到惊喜。在尽情地欣赏着美山、美水和美景的同时,也就更想急于品尝到美食。

到了村中一小桥流水旁的院落,鳝鱼米线的店招牌醒目夺眼。院中早已座无虚席,厨房窗口处排起了长队。一碗碗的现炒、现煮米线,吃的是厨艺和功夫,自然得耗时等待。

只见厨房内,店家和厨工忙个不停,锅响勺舞,灶火蓝旺,爆炒鳝鱼的滋滋声音,最为动听,特别是店家秘制的老酱,在鳝鱼汤汁中必不可缺,烹炒时其特有的酱香味弥漫空中。

总算排到我们了,将烹炒好的鳝鱼汤料端至调料桌,米线自助不限量,十多种佐料和配料自理。对于那盆热油爆炝的芝麻红油辣椒,焦香浓郁,更具“灵魂”,忍不住再多放一勺,看着红红火火的才过食瘾。

将鳝鱼米线端入后院餐桌入座。舌尖上的味蕾,早已被满院的美食诱惑得未食先开。当即迫不及待地动筷“甩”起来。鲜嫩的鳝鱼,滑爽的米线,洁白的豆腐入口即化,汲入汤汁的油炸肉皮满口溢香,加上香酥的脆口,清香的薄荷、碧绿的韭菜以及白绿相间的葱花。真是色彩鲜艳,香气诱人,味道上乘,汤汁鲜美且又红润增亮。大口吃肉,快哉!可谓“鲜鳝银丝烩,香芽碧涧羹”。食为天,非比寻常的韵致。

席间,大家谈笑风生,触景生情。聊起儿时难得吃上一顿鳝鱼米线,像打牙祭似的高兴劲头,至今难忘;说起天刚亮即端着盛上大米的盆子,赶紧去米线加工厂,排长队、换米线的趣事,感慨万千。真是今非昔比啊!

其实,开远人对鳝鱼的喜好,比起其他鱼类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民间历来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食药同源。冬病夏治,夏季食补正当时。《本草纲目》就记载“(黄鳝)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之功效。两千多年前的《山海经》中有最早关于鳝鱼的记载。多少文人骚客和历史人物为之倾倒。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第一次吃到又嫩又香的黄鳝,惊讶地问起菜名?主事答曰:“游龙戏金钱”。至此,年年朝贡,进入“龙门”,身价陡增。

待鳝鱼米线吃完后,仍意犹未尽。即将小方凳往后一移,身靠后墙很是惬意,并非酒醉,而是鳝“醉”。有一美食家曾言道:“食前观察、吃中思想、品后体味。”

客人渐散,店家也得以走出厨房小歇,向我们打招呼,递烟倒茶。聊起仁者村的往昔和今天火红的日子,展望今后的幸福愿景。店家对改革开放和党的富民政策,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走出仁者村,登上凤凰山,回眸一望,百年滇越铁路,悠悠南洞之水,默默地见证了仁者村以及开远的嬗变与腾飞。

◇仁者村前的凤凰生态公园(蔡维丽 摄)

一碗鳝鱼米线,浓浓的乡愁,一“线”相牵,你在这头,我在那头。

今天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山水带来美丽经济。这里的村民,人生诗意,幸福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