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缝里的旧书摊

门缝里的旧书摊

李 艺 李岚卿/文图

“每本书都在这里等待下一个落脚处。”二手书的价格会折旧,但文字的价值永远不会,鲜活的故事附着在文字、音画上,便可以永久流传,达到不朽。

在开远青年路上,有一家经营了近30年的二手书店,与其叫作书店,我们更习惯称它为“书摊”——它的二手书从门缝里摆出来,就“摊”在那里,书内书外都写满了浓墨重彩的岁月痕迹。

◇青年路上李师傅的旧书摊

“我就知道在你这里一定能找到这本书!没白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激动地说。在书摊上挑选到想要的书后,他和书摊老板李师傅聊了起来。

“他们都是我这里的常客,这个书摊就是我的家。”书摊主人李师傅操着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指了指身后上千本二手书,语气里满是自豪。

家门被层层二手书围住,通向里屋的路上竖着两个被书压得变形的简易书柜,一本本书被带走,一本本书又从别处淘来,归类整理放在书柜中。

在人来人往的青年路上,这里有了一片难得的静谧……

李师傅出生在书香世家,受家庭的影响,从小便喜欢看书、写作,后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开始频繁收到协会寄来的样书——这便是二手书摊的起源。

样书越攒越多,家里已经放不下,李师傅萌发了摆摊的想法,自己这一大堆“宝贝”迫不及待想和人分享。于是,这个二手书摊在开远落了地,一开就是30年,成了不少开远人的回忆。

“来我这里看书,不买也行,有些人一坐就是一整天,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便可以忘却烦恼。”李师傅说,会买二手书的人都是真正热爱文字的“文人”,甚至有人把书买回去看完后,又还了回来,想让它继续未完成的使命,成为更多人的精神食粮。

和文字打交道的人,爱书如命。随手翻开书摊上的书,惊诧于书籍的历史感,也佩服其留存的完整度,除了书页略微发黄外,并没有任何污渍或破损。

书摊里的“宝贝”很多,一传十十传百,来淘书的人越来越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读者,这里成为开远爱书人的一个交流平台。

“我这里的客人来自天南海北,省外也有忠实的读者,有空他们就会开车过来,在别的地方买不到的绝版书,只要告诉我,我就会想办法帮他们找到。”李师傅说。

书摊开的时间长了,李师傅积攒了不错的人脉,有了稳定的购书渠道,也经常收到别人的赠书。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李师傅收到别人的赠书后,也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捐出去,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播撒知识的火种。

“我现在还在坚持写作,有时候累了乏了,写写字看看书,心情就会开阔不少,这个书摊是我躲避外界纷扰的一片净土。”李师傅说着随手翻开一本书,手指在书页上摩擦着,像划过一圈圈时光的年轮。曲径通幽之处,是这样一个短暂偷闲、舒展灵魂的好去处。

“如今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纸质书的市场被严重压缩,好在我这里的绝版书比较多,加上位置比较好,很多人逛街逛累了,也会到我这里歇歇脚翻翻书。”

李师傅发现,不光上了年纪的人喜欢买二手书,很多年轻人也如此,历史、美术、书法类都是销售的热门。

“年轻人买二手书,也是一种传承。”李师傅脸上露出欣慰的神情,“尤其看到很多孩子购买历史类的书,我能感受到他们身上的求知欲,在处于汲取知识的年龄,多读书读好书才算是不辜负光阴。”

外边的世界变化很快,小小的二手书摊里,时光和人都安适从容,平价的二手书赚不了大钱,和志同道合的人聊人生,在书香的脉脉温情里,听不同人分享人生阅历,这便是李师傅坚持的意义。

即使在将来的某一天,纸质书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书摊真的不复存在,它们的精神依然屹立不倒。

书店是点亮一座城市的一盏灯,二手书摊更像是守住城市文化灵魂的摆渡人,承载着一份延续人文情怀与历史积累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