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潭的“小年”味道

小龙潭的“小年”味道

何中华/文图

过年,蕴含着中华文化太多的经典荟萃,过年,象征着一个民族历史的悠久绵延,过年是一种品位,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曾为年中特别的味道写过两首打油诗:“玉盘珍馐尚不慕,喜添新糕贵如珠。念念品得其中味,蒸蒸日上意同书。”“万千唯取一瓢饮,独恋皓白满口香。沁人心脾龙潭酿,不羡玉露与琼浆。”对于小龙潭人来说,记忆中的独特味道定是“小年”的味道。

◇划开的蒸糕

正月十五是新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圆月代表圆满,在中国的大多数地方,有着过完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年的说法。地区差异,每个地方过春节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庆祝方式。在开远市小龙潭镇,人们把正月十六称为“小年”,对这一天的重视不亚于除夕之夜和春节之日,过完了这一天,也才算真正过完春节。

地道的小龙潭人,凡是家中有新生未满一周岁的孩子,皆要在正月十六这天蒸蒸糕、捂甜白酒,以祈愿孩子健康平安、家庭幸福美满、生活万事胜意。

蒸糕制作选用本地云恢米、糯米混合浸泡,压干水分,磨成粗粉,压制成糕,辅以小龙潭古法熬制的红糖,黄、白双色间错,象征金银,上锅蒸煮中甜香扑鼻、沁人心脾。

刚蒸好的蒸糕香甜不腻,松泡软糯,相比发糕,因捣制不会过细,在嘴里仍有分明的颗粒感,咬一口,甜糯满口,中和之味留于唇齿间,滋味细腻绵长。蒸糕谐音“增高”,过年吃蒸糕也预示着年年增高,表达了在新春之际大家对新一年的期待以及一份美好的祝愿。

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或小酌,或畅饮,在小龙潭,坝区小寨街村委会多数人家都精通酿酒工艺,有很长的酿酒历史,有传统烤酒,也有现代化烤酒设备,对于酿酒人而言,这不仅是谋生计的行当,更是文化的传承和乡愁记忆。酒香不怕巷子深,小龙潭的米酒也远近闻名,这也让酒文化深植于此。品酒,远近的人在晓于小龙潭美酒的同时,也更难忘区别于酒的另一种美食——甜白酒。

甜白酒,不同于其他的酿制酒,清香甘醇的甜白酒,是小龙潭特色美食之一,以精良糯米水发后蒸熟,拌入酒药发酵,成品后清香扑鼻,甘甜爽口,略带酒度,是“小年”夜上的独特佳品。单吃味尚佳,配以当地特产红糖,还可制作白酒煮汤圆、白酒煮鸡蛋,深受当地人喜欢。

蒸蒸糕、捂白酒,蜜在食中溢,食在节庆惜。甜蜜蜜的食物不仅激发了人们味蕾的满足感,更串联起与亲人邻里、与家乡故里深深情思。看似普通常见的食物,不同的人家做出的味道却有不同,人们品的是美食,聚的是人心,传的是文化,这样的习俗在当地人祖祖辈辈流传。

◇蒸好的蒸糕

一声鞭炮响起,无须邀请,左邻右舍的同村人均不约而同地来到主人家,即便是非本土的外乡人,逢上这一喜事,主人家同样热情欢迎。伴着热闹的氛围,品尝上一块香软的米糕,吃上一口味道醇厚的甜白酒,祝愿主人家人丁兴旺,日子蒸蒸日上。

月是故乡明,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和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小镇,为美好生活打拼,但在特殊的日子,不变的却是对家的牵挂和浓浓的乡愁。节庆的特殊意义,是人们赋予的,无论身处何地,象征逢春百事喜,新年皆如意的“小年”永远是小龙潭人不变的记忆和对一年初始美好未来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