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洞山水醉古今
陈怀志
我无数次游览南洞,一次次被陶醉。南洞的历史和风光,令人品之不尽,道之不完,细细品味,得到的是无穷的教益和启迪。
南洞,又名通灵洞、龙游南洞,位于云南省开远市(明清时期称阿迷州)南郊10公里处,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大小不一的8个溶洞组成,是开远亮丽的风景区,雄踞于古阿迷八景之首。
南洞三面环山,一面临坝,奇峰耸峙、峭壁突兀、亭阁玲珑、巍峨壮观、古树参天、绿茵叠翠、流水潺潺、清音缥缈、鸟语花香、生机勃勃。八洞府有的雄踞山腰,有的暗藏崖脚,参差错落、时隐时现、典雅神奇。身临其境,香风环绕、淡雅清新,使人顿觉心旷神怡、怡然欲醉、超凡脱俗。
◇南洞风光(李海清 摄)
南洞风景区山幽水美洞奇,深得古今游人垂青,更令古今文人墨客钟情。明嘉靖十三年(1534),谪滇状元杨慎(升庵)应挚友、阿迷致仕(退职)进士王廷表(钝庵)相邀,与张含、李元阳、冷珂等好友并辔游览南洞。众人谈笑风生,一路观赏,不知不觉被南洞天姿风采所陶醉,将被流放蛮荒之地的冤屈忘得一干二净。杨慎情不自禁赞出声来:“啊!这岂非天造地设之仙境乎?谁道云南荒蛮?这荒蛮之注释不就是典雅别致、神奇莫测吗?如此美妙景观,别说在熙熙攘攘的京都,就是在天堂,也是难得一晤呀!”王廷表听杨状元赞叹,几分自豪感不觉涌上心头,笑道:“杨兄,可知此南洞之来历?”杨慎道:“愚兄初来乍到,未全知晓,还请贤弟告知,兄洗耳恭听!”王廷表道:“你我现足踏之处乃龙泉洞口,真正的南洞还在上头。咱们边走边谈吧!”
◇南洞公园的“双庵”雕塑(蔡维丽 摄)
绕过几条弯曲小道,淌过几泓清冽碧水,登上几道土石梯坎,一堵石壁突兀在眼前,壁间现出一方高宽10米余的洞府,洞内阴暗而神秘。王廷表道:“杨兄,此洞即南洞洞主,阿迷八景之首,曰‘龙游南洞’。”杨慎突然皱起眉头,轻声问:“阿迷有哪八景,还请弟明示。”王廷表道:“阿迷八景者,一曰‘龙游南洞’、二曰‘鱼跃北江’、三曰‘晚日照山’、四曰‘晓月坠岭’、五曰‘温塘春沐’、六曰‘冰泉夏坐’、七曰‘火井涵烟’、八曰‘禄丰映雪’。此八景除‘火井涵烟’位于阿迷西北之布沼坝外,其余七景皆在阿迷城四周。明日,我陪兄到温塘洗个澡,再寻机畅游各景,不知兄意下如何?”杨慎笑道:“一切由贤弟安排。但不知八景来历,弟知否?”王廷表道:“此八景乃天造地设,形成年代说不定已亿万余年,成名则是数十年前之事。据弟所知,我朝弘治年间,有湖广人、监生姓王名卺者到阿迷任州同,王州同作为知州佐官,暇时访民间疾苦,得以遍览山川名胜,而撰《八景图记》一篇,将阿迷之山水摘为八景。”杨慎点头笑道:“王卺打点‘阿迷八景’,功莫大焉。但不知八景之首何以呼‘龙游南洞’?”王廷表道:“据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人看见一团大雾翻卷于此洞顶上,状若神龙起舞。那人当即奔走惊呼:‘龙游南洞了,龙游南洞了!大家快来看呀!’他的呼喊引来了不少围观的村民。此后,龙游南洞就传扬开去,远近闻名了。”王廷表说着,不觉灵机一动,灿然笑道:“杨兄,何不留下墨宝,以壮其景,光照后世呢?”杨慎道:“光照后世,实不敢当!但壮其景,乃情理之中!”王廷表一听,大喜,立即呼唤儿子王天锡、学生刘楷“备纸笔,快!”二人不敢怠慢,立即从行囊中取出文房四宝,磨好墨,在平地上铺上毡子、宣纸,杨慎大笔一挥,“南洞”两个大字跃然纸上。搁下笔,杨慎朗声大笑:“见笑!见笑!还请众贤弟指教!”王廷表睁目细细品味“南洞”二字,不觉频频点头,赞道:“杨兄,真不愧状元公呀!你看你这字,行中略带草味,刚劲有力、龙飞凤舞,真神来之大手笔矣!好!我马上请人镌凿,就悬于崖壁上吧!”几天后,崖壁左侧就增加了一道新景观,“南洞”二字在艳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从此,南洞风景区在阿迷、滇南乃至全省唱响,一响就是数百年。可惜的是,岁月沧桑,杨慎的“南洞”手迹,到清雍正年间就“苔藓剥蚀,几磨灭不可辨”,至今日,更难觅踪迹,以至于后人无法辨别诸洞之中谁为南洞之主。那么,谁是洞主呢?说来话长。
所谓南洞,有两层意思。一是泛指南洞风景区,二是专指每一洞。南洞风景区有8个溶洞,多数为干洞,最负盛名的是龙泉洞和通灵洞。龙泉洞即如今热闹非凡、洞顶书“亭径通幽”的“桃源洞”,洞深1400余米,曲水回环,潺潺流淌,出水口有300余年前赵昇修建的引水工程遗址,洞内岩壁钟乳石造型千姿百态,鬼斧神工,令人目不暇接。“仙鹤度食”演绎逼真;“千年神龟”彰显灵气;“玉珠串串”富丽堂皇;“千钧一发”摄人心魄;“仙翁笑迎客”让人遐思遄飞;“玉笔点状元”令人浮想联翩;“龙宫”“皇罗伞”“群龙入海”“鲤鱼跳龙门”等天然造型,无不让人触景生情,惊讶不已!1983年,开远市政府定南洞为名胜风景保护区,1988年后投资开发龙泉洞为桃源洞,至今,游人不绝。
通灵洞,即民间所称龙游南洞、杨慎所题南洞,还有大洞、打铁洞、熬硝洞之称,位于南洞北端。明万历二年(1574),阿迷“濮拉造反”,同年二月云南巡抚邹应龙“躬行天讨”,三月清明,邹应龙在知州黄罗星陪同下,到南洞秣马厉兵,熬硝制造炸药雷石,做战斗准备,触景生情,不由得文思泉涌,诗兴大发,“更于洞壁题七言诗,勾画宛然”(《雍正阿迷州志》)。其诗曰:
宇宙谁开此奥区,逶迤万里亘天隅。
伏流飞泻龙抟雾,危石含牙虎负嵎。
未有五丁挥斧凿,自然一窍透虚无。
分明造物通灵异,信是迷人也破愚。
诗之标题后有一段序:“予讨寇秣马此山,山有洞,旧名南,乃更通灵,乘兴赋之识时事耳。”诗后落款:“万历二年(1574)春三月清明日,少司马关中兰谷邹应龙云卿题,守阿迷、楚黄罗星书刻。”从序与落款可知,所谓南洞,即大洞、熬硝洞,通灵洞系邹巡抚所改之名称。《通灵洞口号》诗碑现今镶嵌于大洞左岩壁,更是通灵洞为南洞洞主的有力物证。
通灵洞是南洞风景区八洞中水源最丰富、姿态最神奇的洞府。清康熙《阿迷州志》载明代翰林院庶吉士王元翰《南洞游记》云:“秉烛沿流而入,甫数武,见石穿三窍,复贯为一,其中垂乳堆云,蹲狮踞象,乍合乍开,倏霁倏怒,尽石之状。而潺潺一水吼穴而出,如跃渊神龙断金锁,劈云粉石,势不可遏,殊令人欣赏骇号;而曲折隐显,清訾喧寂,又尽水之状,乃深不没顶,广可容舟”“洞口藤如苍虬巨蟒,横亘其门”“丹岩翠壑,色色可人,鸟音鱼泳、尘虑尽消”。邹应龙《阿迷州通灵洞记》亦说:“洞门横可容三四人,予去戎服佩珥,俯偻入。列数炬前导,初入,壁逼仄。下则水石交砌,足踧踖,徐扪壁,登一石蹬,力蹑之,上颇宽敞。悬石柱数四,垂者、倚者、直立者、变态迭出,地皆沙石水痕鳞次,气蒸蒸如郁。再历十数步,则一孔豁然透天日,心目即爽朗。又旋绕之,如经教堂宇一处,更高广,仰视之,状如龙盘凤翔,钟鼓悬列,纡舒屈曲,珠櫐孔滴浸淫,蜿蜒,鬼怪骇异,真奇境也!”因虑及水源受到污染,自然生态遭到破坏,此洞至今未开发成旅游景点,但同样能得到不少美的享受和历史文化的熏陶。置身洞口,可读到邹应龙的《通灵洞口号》诗碑,陶醉于“自然一窍透虚无”的人间仙境里,悟彻“分明造物通灵异,信是迷人也破愚”的深邃内涵。还可仰视到凿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春月的“正阳源流”匾额,看到今人塑于洞内的不少神佛像,让人在发古之幽思中,品味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深远意义。
南洞风景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但直至民国三十年(1941)才由开远县建设局局长周瑞东带头倡建通灵公园,开南洞兴办公园先河。尽管开发较晚,其雄、险、奇、雅、秀之特色早已陶醉古今无数游人。时至今日,南洞将龙泉洞(桃源洞)泛舟(现在改为浮桥)、通灵洞口观景、犀牛望月、双庵斗酒、六角亭遐思、鸟瞰亭眺远、濯心廊醉月、三皇庙祈福、龙王殿消灾、滇南第一天桥玻璃桥、滇越铁路小火车等美妙景点呈现在游人面前……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南洞之美,可谓水有灵,山有魂,人与山水心相连,难怪古今墨客政客对南洞爱慕有加,吟咏出不少妙句:“舆马不堪归浊世,五更清梦入云霄。”(明·王廷表)“芒种农方急,忽为南洞殊。”(清·顾琳)“灵窍何年开?闻龙时往来。”(清·杨宓春)“为爱溪山景物幽,公余乘兴此间游。”(清·胡承禧)“暂脱红尘累,偷闲我亦仙。”(清·杜钧)……
游南洞妙境,其乐融融,启迪多多。我也以诗记之:
状元巡抚展华笺,光照阿迷数百年。
读史寄情观胜景,传承结下子孙缘。
◇通灵洞口号碑(曹定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