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那山
在《开远地名漫谈》一书中记述:灯笼山阿哲语原称“免矣咪”,“免”为这块地方;“矣”为水,此指寨脚山下多处有浸水;“咪”为地方、村子,合意“这一带多有浸水的村子”。时光荏苒,终于有一天,寨后山上简约的“免矣咪”,抵不过江边风采的灯笼山,只得“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更名叫灯笼山了。
临江而立,依水而居,峭壁嶙峋,葱茏蓊郁,山之巍峨,其势雄伟。山林觅境,大有可观,皆有可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在这里展现。
未曾置身灯笼山,仅远观,山之伟岸,山之俊美便深映眼帘。南盘江从山脚流过,时而波涛汹涌,时而微波粼粼,江水悠悠,岁月静好。
据当地人说,南盘江灯笼山一带自古以来就有野生猴群栖息繁衍,由于多种原因猴群一度消失不见。随着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两山”理念的较好践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创造了良好条件,灯笼山猴群的身影再次显现。
◇灯笼山段南盘江沿岸的猴群(王应生 摄)
猴群的出现既让村民欢喜,也因其偷食农作物遭到损失而忧。为缓解人与动物的矛盾,更好地保护野生猴群,让它们在灯笼山快乐安居,龙潭村委会干部与驻村干部自发筹款,买来猴儿们爱吃的香蕉、甘蔗、柑橘等定期投喂,以补充它们的食物。
灯笼山上,攀爬的猕猴是这里的主人,他们自由自在地在悬崖上攀爬,在树枝上跳跃,有时打坐休息,有时尽享美食,或灵动撩人,或憨态可掬。他们不惧怕人类,人类也不打扰他们的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中的一隅,灯笼山也有着百年米轨的历史。灯笼山车站增建于1945年5月,是滇越铁路上的第三批车站,这座小小的五等站是滇越铁路线上较偏僻的车站之一,也是建水、弥勒、开远三县交界处。车站离灯笼山村直线距离不到2公里,但却被一座巨大的石山分割成了两地,其间仅有一条翻越隘口的羊肠小道相连,进出车站的通道除了铁路和小道以外再没别的选择。一代代铁路护路人闻江水之声,与大山、轨道做伴,在这里坚守和履行着自己的使命职责。时过境迁,尽管如今的灯笼山车站已关闭,往日的热闹不复存在,但历史的印迹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和浓浓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