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家房与门前路
物换星移、世事变迁,如今的房已不是原来的房,路也不是原来的路了。
1981年4月,开远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分得城关公社二大队东方红生产队的菜地6分。靠着这半亩多的菜地,勤劳能干的父母起早贪黑、辛勤耕耘了5年。我父亲担任过城关公社蔬菜试验站的站长,在蔬菜种植方面是一把好手,他不但懂技术,而且善于实践,相当能吃苦。在父母亲的操劳下,靠种植番茄和辣椒,我家攒足了钱,终于在1986年10月建盖了一幢钢混结构的小洋楼。小洋楼有两层,上面正三间、下面正三间,厨房单独建,房前有小天井、房后有猪圈,建筑面积共计154.86平方米。当时我正准备高考,父母亲出于关心关爱,把二楼边上最好的一间房间给我住,房间有床铺、有书桌,还有电灯,读书的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根本改善。从那时起,我再也不用与爷爷同睡一张床了,也不需要天不亮就去东方红路(现灵泉路)的路灯下背英语单词,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天地,一个人静静地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高考分超过了大学录取线,我成为当时全市73名上大学分数线中的一员,我的命运也因此改变,之后有了“铁饭碗”,还成为一名科级干部。
时至今日,我都还经常梦见儿时走过的那条小土路。那条小土路是从家门前至瓦窑旁边的,雨天就成泥巴路了。我是8岁那年读小学的,沿着这条30多米长的小土路,我从家里经过小土路去铁路上边的东风小学上学。整个小学5年,我都是走的这条路。这条路分为两段,一段是从老家门出来的老灵云巷内段,大约3.5米宽、10米长,路到巷子头还是段小坡;另一段是出巷子头连接大路的中段路,路稍微宽点,大约7米宽、20米长,连接到马路上(灵泉路)。住家前的这条泥巴路坑坑洼洼,很不好走,让我崴过好几次脚了,都是奶奶用酒烧着火后帮我涂抹和按擦,我要咬着牙齿坚持疼着走几天才会好点。到1984年,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好,菜农们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日益高涨,巷子里的10户人家大部分都勤劳致富,每家每户都逐步拆除旧瓦房建盖新房,大家没有忘记路的问题,决定“各人自扫门前雪”,负责将自家房前的路段进行硬化,就这样,巷子里的泥巴路逐步被水泥路取代了。1985年我上高一,我开始骑自行车到开远一中(现开远五中)上学,上学走的路线是:灵云巷—灵泉路—人民南路—新文化街—开远一中大门。路的变迁是与时俱进的,当年的泥巴路变为现在的水泥路,当年的小马路变为现在的大马路,当年铁路与马路的交叉处建起了立交桥;窄路变为宽路,同一条道变成中间有隔离带、人车可分行的大道。
◇灵云巷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