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衣舞者和山歌
行走在村子里,隐约传来一阵动听的彝家歌声,我正要探头看个究竟,却发现原来歌声是从窗脚下的一只黑色录音机里传出来的,再一转身,看到四位身着红色濮拉服饰的大娘坐在墙角的阴凉处,原来,是她们在听歌。其实,我也无法分辨她们的年龄,因为她们脸上的褶皱和古铜色皮肤,显得可能比实际年龄大一些。我刚把手机对向她们,其中一位大娘竟转过脸去伏身躲了起来,我便觉得是自己打扰了她们午后的安静。左美果村的村民以彝族濮拉支系为主。上点年纪的妇女大多听不懂普通话,也不会说普通话,有的甚至没有去过开远城,在她们的习惯里,依旧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成不变的日子,与外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红色,或源于远古先民对火的崇拜。这里的濮拉男女服饰以深红、大红为基调,上衣图案都有手工刺绣,妇女平时用头巾包头,节庆时就会戴上银泡筒形帽,并缀以红色毛线球串。濮拉女孩从8岁至10岁,就在母亲的辅导下开始学习刺绣,要历时好几年,才能做好一套艳丽的服饰。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们不仅要为自己织绣新装,也要为心上人织绣男装。盛装下的濮拉女子一身娇媚,热烈朴实如濮拉人的山歌。
◇左美果村的舞者(蔡维丽 摄)
月亮缺半半,缺半也亮呢。星星飘零零,飘零也亮呢。花儿孤零零,飘零也美呢。为人孤零零,孤零难过呢。人家生女儿,容貌好看呢。我爸养儿子,好有力量呢。提去酒瓶勒,把她说回来。头发白苍苍,也在一起勒。
这歌词,多么朴实、浪漫和优美啊,歌名叫《月亮缺半半》,是办喜事时唱的歌儿。情歌、山歌小调、儿歌、祭祀歌……濮拉人素来喜欢歌唱,几乎每个人都天生一副好嗓子,歌声质朴浑厚、高亢嘹亮,天然去雕饰。歌曲内容涵盖了濮拉人生产、生活各方面,有时仅仅是即兴发挥,曲调或委婉悠扬,或奔放开朗,或自由松散,或节奏紧凑。在当地,歌唱得好的人被称为“措左”,能唱得一口好歌的男青年,就很容易找到好姑娘,因为大家认为这样的人是聪明的。“阿哥爱阿妹,情比山高,爱比水长。相亲又相爱、地久天长……”面对心爱的姑娘,歌者唱起动听的山歌,就一定会飘进姑娘的心里。
◇对歌(李镭 摄)
濮拉人的祭祀舞起源于先民的生产生活,逐渐演变成以大刀、棍棒、钩镰、三叉等为道具的祭祀舞蹈,分为“大刀舞”“都当舞”“猴子瞧蜜蜂”“小兔舞”等,共有20多个基本动作并形成一套固定程序,融合了武术和舞蹈的元素,这在其他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中较少见。
在茂密的树林,在青青的草坪,在田间地头,穿上红色盛装,唱情歌、跳祭祀舞蹈,男女老少的脸上就泛起朴素、快乐的笑容。天籁一般的歌声,充满整个山谷,也悠扬到天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祖祖辈辈都在自己的节日里这样传承,这也是他们生活的日常。
◇碑格烤鸡(王应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