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落云庄和城外的街道
曹定安/文图
明清时期,开远城东北郊有个叫落云庄的小村落。落云庄的由来还有个神奇的传说。相传明朝弘治年间的一天早上,从天边飘来一朵彩云,突然落在城外老王家的土平房上,随即传出一阵婴儿的啼哭声。邻里见彩云降落,婴儿出生,都很惊奇,认为是“彩云降临,科甲肇兴”的吉兆,就把这个地方取名落云庄。王家人把这个婴儿取名王廷表,字祖望,意思就是希望他不要辜负祖辈的期望。后来王廷表果然一举中第,成为阿迷州的第一个进士,愈发增加了落云庄的传奇色彩。
其实历史上的落云庄没有传说的那样浪漫,相反很惨淡。因明清时期,落云庄离城中城隍庙仅一城之隔。于是官衙以落云庄“人宜地近”,将落云庄当作城隍庙的杂役村。规定每年清明、中元两节,城隍庙抬城隍上街巡游,镇压城隍庙放出来的小鬼。凡一切“庙夫执持仪仗”杂役,都由落云庄承担。
直到1909年滇越铁路通车,落云庄才时来运转。法国人在落云庄设立了阿迷州火车站。经过20年的发展,落云庄崛起为欣欣向荣的商埠,形成了阿迷的新城老城格局。民间就把城墙内老城俗称“城得”,城墙外的新城俗称“城外”,或城外落云庄。《民国阿迷县志稿·境内大事》对此特别点评:“滇越铁道通达省垣,辟车站于治城东关外落云庄。其地在昔概系田地,自铁道经过,除法人车站外,悉辟为市场。阛阓篦比,马路纵横。”最拿力的就是后边两句。“阛阓篦比”,夸张形容落云庄的商铺,像篦子的齿齿一样,排得密密麻麻。据相关资料统计,到抗战前夕,开远城区计有商铺378户。其中,城内123户,面积不到城内一半的城外却有255户,商铺数是城内的两倍,可见城外商铺密度之大。“马路纵横”,则是对落云庄“八街六巷”的具象表述。八街分别是洋正街、大马路、广聚街、连云街、顺城街、大兴街、宏仁街、东寺街。六巷分别为:上同乐巷、下同乐巷、同仁巷、广聚巷、兴义巷、四衙巷。把城外八街六巷与城内六街九巷比较,就会发现城内六街九巷名字展现的是农耕文化色彩。城外八街六巷名字流露的是工商经济特征。较为明显的有两点:一是街名散发着一种张扬气势,如“连云”散发高远之气,“宏仁”散发高瞻之气,“大兴”散发兴盛之气,象征工商经济的欣欣向荣。二是街道布局商场味重,不仅较城中街道宽阔,而且都是平整规范的小方块石路面,以顺应大流量的商品交易需要。
八街六巷之名,与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人文相关。
第一街和第二街是一条路,两个名。以戏园子土路(今崇文街北口)为连接点,分为东西两段。
东段是洋正街,因为正对洋火车站大门,社会便根据对着大门为正的观念,称之为洋正街。开远人对这条街又爱又恨。爱是喜欢街上繁华的越南风情、“两广”风味、苏杭风格,是每天晚饭后“去城外玩”的必到之处。恨是一提洋正街,就会联想起洋碱、洋牌、洋发烛等特定时代语言,勾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权辱国的痛苦回忆。洋正街之名叫的时间不长,大概民国十年(1921)以后,滇越铁路警察总局局长刘汉武,把路铺成规整的小方块石路面,社会为了感念他,就把路改名汉武路,号称“开远第一路”。
◇万国旅社一角
西段是大马路。1937年开(远)个(旧)公路修通。为了让汽车也开到火车站来,时任县建设局局长邹瑞东就把修了半截的汉武路,向上延修了一条土路,与开个公路对接。人们就把这条通汽车的路称为大马路。随后开个汽车运输公司、裕云棉场收花站、昆明电石公司、开远平民工厂等企业沿路相继创办,让落云庄的工商经济底蕴愈发厚重。1949年,县政府以开远唯一来过的状元杨升庵之号,将大马路改名为升庵路。解放后,认为升庵、汉武都“不合时宜”,把两段路合二为一,改名为具有时代特征的东风路。
第三、第四街也是一条街两个名,以同仁巷口为连接点,分为南北两段。南边一段至东门,以路顺着城墙走,得名顺城街。北边一段至滇越铁路警察总局大门(今小新村台地边沿),以“连通落云庄之路”,得名连云街。1949年县政府以开远第一进士王廷表之号,改称钝庵路。1965年又把顺城街与钝庵路合并,改称人民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人民路南北延展,老路就称人民中路,向两边延伸的就分别叫人民北路、人民南路。
第五街大新(兴)街,名字取意“有大兴之象”。因路绕王邦商号吊脚楼走,所以形成别具特点的纵横相交的“T”字形。横向东西走向。西边至城墙脚栅子门,出门是下菜园,往上到北门。东边接连云街,与广聚街对望。纵向南北走向,南边通小北门,与崇文街相连。改革开放时,南北向一段与戏园子路、崇文街连通,统称崇文街。东西向一段,与两广街连通,统称青年路。
第六街广聚街,以街上多广东、广西籍移民聚居而得名,所以又叫两广街、广马街。街东西走向,东连宏仁街,西连连云街。
第七街宏仁街,以街南边与同乐巷连接处,由滇越铁路警察总局所建宏仁医院而得名。街南北走向,南北连四衙巷,北边到火车站大门。因街中多有越侨,六十年代一度改名友谊街。
第八街东寺街,以街东地标建筑东寺得名。街东西走向,东到东寺坡头,西到东门。改革开放后并称灵泉西路。
城外六巷依自北向南顺序如下:
一是上同乐巷,是一条从连云街到戏园子的小巷。民国四年(1915),为满足城外各省籍移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丰富城外夜生活。一个刘姓四川人,在洋正街西南侧建了一座剧院,并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群仙舞台”。因以演出京剧、滇剧为主,故民间俗称“戏园子”。大概就以到戏园子“看好戏,同欢乐”之意,把这条小巷叫作同乐巷。1965年钝庵路扩宽改直时,小巷随之消失。
二是下同乐巷,与上同乐巷相望,又位于上同乐巷下方而得名。是一条供居民进出的东西向小巷,东通广聚巷、西通连云街。
三是广聚巷(今称广集巷),顾名思义,以巷中多聚居广东人得名。历史上,巷南边,越侨曾办过安南小学。巷北边,抗战时期,滇军六十军代军长万保邦兴建万国旅社、安利糖厂,助益落云庄工商经济。现实中,开远号称移民城市,而广集巷就是今天不可多得的移民史迹。
◇下同乐巷遗址
◇广集巷
四是兴义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位置在广聚街上部。作为通道,兴义巷是城外六巷中最小的一条巷,但作为路名,兴义巷又是最能反映落云庄外地人“出门皆兄弟,仗义相帮扶”的情怀的一条巷。
五是同仁巷,呈东西走向,东与宏仁街相连,西为顺城街、连云街分界。因为东边建了宏仁医院,从而让同仁巷“名利”双收。名指同仁巷之名,以“医院宏达仁德,巷道同行仁德”而得。利指所得好处。因为宏仁医院缘故,同仁巷是城外六巷中,唯一用小方块石铺路的巷。
◇兴义巷遗址
◇同仁巷遗址
六是四衙巷,呈南北走向,南连东寺街,北连宏仁街。以清代有李氏土司的四衙得名四衙巷,“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幸福巷。
城外落云庄借势发力的外溢效应,也波及阿迷的改名。开远原来叫阿迷。因阿迷有迷迷惑惑、懵懵懂懂等贬义,历史上有人多次想给阿迷改名。但直到时任阿迷县县长蒋子孝时,取“四面伸开,联结广远”之意,改阿迷县为开远县。
蒋子孝,云南昭通人,北大农科毕业。民国十九年(1930)时任阿迷县县长。当时全省推行区乡自治,其中就包含更改不适宜地名的内容。蒋子孝从落云庄新城突破旧城圈围、向外拓展的空间动态中,得到“四面伸开”的联想。从落云庄火车跨越千山万水、连通海外世界的时间移动中,得到“联结广远”的感悟。于是向上呈书,申请把阿迷改为寓意“四面伸开,联结广远”的开远。报告得到国民政府内政部批准,同意“阿迷县,民国二十年十二月改名开远”(内政部编:《中华民国省县地名三汇》北平民社1935年印行)。阿迷改名的历史愿望,1931年终于实现。同时期改名的,还有南洞改通灵,光地改地灵,赵龙改发兴,者干改仁者、大落竜改大乐村、小落竜改小乐村等村寨。
◇最早的“开远”铭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