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定安的史

曹定安的史

◇曹定安家充满历史韵味的客厅

大抵是长年与文字打交道,心中有信念,今年已73岁的曹定安精神矍铄,一身书卷气。

从开远市文物管理所退休后,曹定安每天坚持运动锻炼、合理膳食、读书看报、勤写勤记只为了一件事:记录开远历史,给开远的子孙后代留点东西,让子孙后代了解开远曾经唱过的童谣、玩过的游戏,发生过什么,有什么历史。

说到曹定安,首先要说说他跟余楫老师一起“造城的故事”。

“我有幸小时候见到些老开远城的样子,现在住在新城里的新开远人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曹定安说。1988年,曹定安从复旦大学毕业归来,为开远文物工作存史成为他的使命。

为了造《民国阿迷县城模型》给后人留一点念想,反映开远老新交替的历史发展,1990年5月,曹定安在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后,邀请当时已年近七旬的开远市税务局退休职工余楫做历史顾问。

余楫是个“开远通”,对民国时期的开远往事耳熟能详,记忆深刻,循着记忆画出一条条街、一间间的房草图,然后,两人拿着皮尺,对开远古城主要街道进行实地测量,确定了1∶330的模型比例,制定以三块1.8米长、1.2米宽的层板木架作为模型底盘的方案,开始“施工”。

“造城”初期,余楫为了保证老城风貌的真实再现,顺着老街道的商铺和住户,挨家挨户地详细询问和记录,力求真实严谨。

都是“造城”的门外汉,又要最大限度还原老城风貌,曹定安和余楫无数次尝试房屋模型材料,最后确定房体选用木条、房顶采用陶泥。

模型中,每一间屋舍不过拇指大小,经陶泥造型,用锯片压出举折、擀出翼角,牙签勾勒瓦沟,再用纸绘门窗墙壁粘贴……全城屋舍2000余间,每一间都要重复相同的工序,一间一间循环反复。

1997年底,《民国阿迷县城模型》历经8年建造初具雏形。古城四城门、城墙所圈围的七街九巷、衙署寺院宗祠等主要建筑物,东至东寺坡、南至南门外、西至城河田、北至城外落云庄的老城概貌,清晰完整地复制在木制底盘上。

“老城模型能让后人直观地了解开远的古城风貌,感受到当时阿迷县城的风土人情。”说到那段“造城”的历史,曹定安感慨万千。

2019年1月29日,坐落于凤凰山的开远记忆客厅建成开馆,在参照曹定安的《民国阿迷县城模型》基础上,设计施工方用计算机绘图设计,选用进口优质材料,采用激光、精雕雕刻等高新技术工艺完成建筑物平立面,采用仿真花草树木、绿化植被、仿真草绒、真石漆等制作景观,再由艺术师进行艺术化处理、艺术做旧处理,完美地体现出建筑物的历史痕迹。

新的沙盘布置在一楼展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通过模型直观地了解了开远的历史人文。

文物是历史的再现,通过文物可以了解当时开远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民族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状况。

2011年,小龙潭镇绿差冲村委会双塘子村发现红石岩崖画,这是开远首次发现崖画。

通过现场搜集资料、临摹图画分析、查阅历史资料等大量工作,曹定安惊喜地发现,崖画是一组反映新石器时代彝族人类起源神话的原始绘画艺术,极具学术价值,极大地丰富了开远民族文化历史。

这一发现充实了曹定安将开远文化形态依地缘变化呈现“三个文化圈”的观点。即以开远坝区为主的“近城工业文化圈”,以羊街坝、中和营坝和开远周边半山区为地域范围的“外围彝汉交融文化圈”,以碑格乡等高寒山区为地域范围的“高寒山区原生态文化圈”。三个文化圈以滇越铁路为轴心,构成同心圆,又缘于轴心的空间衍射效应,在生计观念、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表现出的文化差异,对研究开远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991年,灵泉街道绿差冲村发现地下埋藏银锭;1992年,大庄乡桃树村村委会发现青铜器……为了抢救整理开远文物,曹定安不放过任何相关文物的信息、尽一切办法保护收藏。

在发现中知史,在发现中保护,在发现中探寻,每一次发现都为开远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开远历史文化融入州级、省级历史文化加分。

“乡愁是忘不掉的东西,是文化的根,是文化积淀,是读开远书,做开远作业。”曹定安说。

如今的曹定安依然每天早上8点工作到下午6点,继续从事传统文化抢救整理工作,年均工作时长1200小时。在省州刊物发表《红石岩彝族人类起源神话崖画初探》《小红石岩族群祭祀崖画与当今彝族祭龙仪式的异同》《土地神偶像崇拜在开远彝区的流传及衍变》《鲁沙比考》《左乃山考》《彝族鸡冠帽源流初探》《开远的抗战》《灵泉之灵何处来》等论文;和市政协联合出版《开远漫话》《开远往事》《开远碑刻》《开远地名漫谈》等文史书籍,待出版《开远印记》《开远童谣》,正编著的有《乡音开远话》;参与编著《开远市彝族志》《开远市地名志》《开远羊街彝族花灯》《开远原著民族传统服饰》等。

所行皆成路。修复、抢救、留存,真正把开远作业做深做透,也如曹定安所愿,给开远的子孙后代留下东西,不忘来时路,不忘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