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寺坡瓦窑

东寺坡瓦窑

我现年已80岁的老父亲回忆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生产队为发展副业,在东寺坡东北面建盖了一座老式土法瓦窑。瓦窑周边有几间瓦房,1964年父母亲结婚后,就将家安于此处的一间瓦房里。在这间瓦房里,先后诞生了我的两个姐姐、我和我妹妹。在我们住的瓦房旁边还有一间生产队的更老的旧瓦房,是爷爷、奶奶居住的。我在东寺坡瓦窑旁度过了贫穷却又幸福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直至1984年3月,因城关公社统一建设“一四四”新式瓦窑(即公社轮窑),生产队的土法窑才逐步被拆除。东寺坡瓦窑的老地名随后也更改为现在的灵云巷了。

◇迎晖桥现景

儿时的七十年代,那时我7岁多,已有些清晰的记忆。我们东方红生产队的东寺坡瓦窑是一座土制的砖瓦窑,远处看像一座小土山,窑洞口及通道正对着东面,是用来输送煤炭等燃料进窑子底部烧制砖瓦用的;出窑口在窑上顶部南面,未烧制的泥巴砖瓦和烧制好的成品砖瓦都从这里出入。瓦窑是生产队副业发展的一个标志,砖瓦的烧制成功更是建筑材料升级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因为有了砖、瓦,老百姓们家的住房逐步告别了茅草房、土坯房、烟囱灰筑墙房,变成了“稀奇”的砖瓦房。

开远是个热地方,在瓦窑上做工的社员们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我记得男工们经常都是光着身子,只穿一条蓝色的大短裤筹窑(向窑洞送燃料)、进窑(砖瓦预制品)、出窑(砖瓦成品),汗如雨下、汗流浃背;女工们也忙得湿透衣服。因为太热,除去冬天,小时候我们都不爱去窑上玩;儿时家里穷,身上穿得少,冬天倒是经常去窑上“蹭热”,挺温暖的。

瓦窑是我们儿时得天独厚的“兵工厂”,这主要得益于我的二叔。我的二叔是在窑上扛泥巴的。他的主要工作是把泥巴塘里牛踩好的泥巴扛去泥房里堆起来,码好后交由灌装的人在模子上制成泥巴砖和泥巴瓦。有了二叔这条“内线”,我们就不愁玩泥巴了。在制作泥巴砖和泥巴瓦的过程中,模子周边会留下些碎小泥巴,这些泥巴师傅用不着了,二叔会交代泥巴师傅帮我们积攒起来供我们玩。有了这些“正宗”的泥巴,我们就大有可为了。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制手枪”:将泥巴做成一块长方形的砖块,然后请我家二叔帮我们“刻枪”,一般是刻成“五四四”手枪,因为容易些;刻成左轮手枪的“技术含量”太高,因为“转轮”不好做,二叔的活计又太忙,他忙不得做“转轮”。手枪制好后会与砖、瓦一起入窑烧制。二叔是个有心人,他会交代他的伙计帮忙入窑,记好具体位置,到烧好后容易取出。烧制好的“手枪”跟真的一样,我拿在手里美滋滋的,经常在其他小伙伴面前炫耀。泥巴的另外一个用途就是“打泥巴仗”了,小伙伴们分成两个战队,找好躲避的地方,将泥巴当作子弹,向对方投掷,被击中多的、身上泥巴脏的算输,输的举双手投降,当“俘虏”就行了,那时没有什么东西可赌输赢,也不需要任何东西来赌输赢,输家、赢家都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