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摊

小人书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也就是我四五岁到十岁的五六年间,开远的小人书摊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我记忆里最早的开远城区范围仅为东至现在的迎晖桥,南到原来的红旗小学,西到现在的市西路,北到现在的青年路。那时开远城的主要街道就只有现在的灵泉西路上段和南正街、北正街。那么小的一个小方块的城区,在我们小孩子的眼睛里已经很大了呢,因为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时,大人们总叮嘱不能跑出城去,老人们还说城外面会有豺狗豹子要吃人的,当然我想豺狗豹子吃人应该是更早以前的事了,大人们只是说来吓唬小孩不能跑远。

最早摆起小人书摊的街道是灵泉路,当时街两边大多是低矮的民房,小人书摊就沿着街边摆起来。那些小人书摊一般是用大块的塑料布之类的东西撑起个棚子,周围拦起三面,面向街面的一方敞开,里面用石块和木板之类的搭个摊子,摊子周围摆一圈小板凳。小人书一本挨一本整齐地排列在摊子中间,周边摆放小说之类的大书。我记得当时规模最大的小人书摊长度能有五六米呢。

灵泉路之后,北正街、武庙街、南正街、新文化街也逐渐出现大大小小的小人书摊。我家住在武庙街,在小人书摊最兴盛的时候,我从家里出来,不管往哪个方向走,沿路都有小人书摊。

对于小人书摊我有不一样的感情。我一直感念在自己儿时成长阶段能遇到一个周遭都充满小人书摊的环境,是小人书摊及时地满足了我儿时强烈的阅读欲望。

我的父母是目不识丁的农民,那时我家里也没有什么书,而我因为从很小就被正在上学的姐姐们当作学生来教,所以识字很早,还没开始上学我就能读很多书了。我记忆中最早时家里仅有一部上下两册的童话《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那时的翻译水平真的很高,这部书现在看来也是翻译得相当好的,还没上小学的我已经对这部厚厚的童话爱不释手了,翻来覆去地看了无数遍。没有书看的时候,我把姐姐们的课本全都拿来当作小说读,数学、物理课本上的文字题目都可以当作小说读,就连英语课本上姐姐们手写上去翻译成汉语的文字也能读得津津有味。家里找不到更多的书看时,家门口大大小小的小人书摊迷住了我,我儿时的大部分时光就在那些小人书摊的小板凳上度过。

最早时,小人书摊上一分钱可以看一至两本小人书,两分钱可以看更大更厚一点的故事书,五分钱可以看一本厚厚的书,如果押上两三毛钱还可以把书借回家看。大人们给的零花钱我什么都不舍得买,都攒着拿去小人书摊上换书看。

我一个书摊一个书摊地挨个搜寻自己想看的书。先把想看的小人书全看个遍,那时候最爱看那种画工很精美、故事很精彩的小画书,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等改编的小画书基本都看了。到现在我仍对那个时代画小人书的画师们的功底和敬业精神由衷地敬佩,工作以后我陆续收集了一些小人书,至今视如珍宝。小人书都看遍了后,我开始看武侠小说,因为小时候身边没有大人能进行有效的引导,小孩子又特喜欢追求故事情节,所以当时武侠小说也很吸引我。很快武侠小说也看了个遍。后来,我开始在小人书摊上看严肃小说,我记得那些年在武庙街头一个大杂院入口处有家较大的书摊,摆摊的大哥哥的书摊上有好多文学书刊,到后期我基本上只到他的书摊上看书或租书回家看了。

那时到小人书摊上看书的,不只是小孩,其实大多还是大人。那个年代,大人们也显得比较沉静,常常有大人走到书摊前挑上一本书,拉个小板凳就坐在街边静静地阅读,那时街道上很少有机动车的嘈杂聒噪,街边看书的人也怡然自得。满街的小人书摊和小板凳上一个个沉浸在书里的人们的身影成了我对那个年代最深的记忆。我喜欢那时的小人书摊,更喜欢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充满着的那种恬淡深沉的读书氛围。

大概在我上初中前后,小人书摊逐渐从开远街面上消失了,我也找到了更多可以读书的地方和更多喜欢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