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书画
人的境遇无不被未知的明天和无奈的抉择钳制着。1983年、1984年是他人生历程中波云浮动的两年。当时体制改革,县车队与总站合并为滇东南汽车联合运输公司,县车队成为公司的第17车队。1984年初,由于种种原因,三天三个调令把他从县车队调到县供电所工作。当年10月供电所改制,成立开远市电力公司。至此,他一直在开远、个旧电力公司工作至退休。从来不打麻将不喝酒的他,工余时间重拾书法与画画,心灵得以皈依。
之所以简单记录陈宏伟老师的生活轨迹,是因为审美一定是与阅历修为有关。书法,在某种程度上讲充满着生命灵性,是生命活力的体现。他17岁时学习绘画,32岁时开始学习书法。1975年7月份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之前一直在学校打球,但闲着总要学点什么,于是踏上了绘画之旅。他说,记得其中有一本《智取威虎山》绘画的线条质量很高,很清晰,于是就依葫芦画瓢,学习线描画。画了一段时间后,他三姐带他拜访了一位在驻开十四军专业绘画的唐干事。之后大概三个月的时间里,每周六晚上他都会将自己的习作拿给唐干事指点。当年9月份到羊街红土寨下乡前,他找到了王洪泰老师,王老师把一本苏联出版的关于素描速写的书借给了他,让他十分兴奋,也很珍惜,用了一段时间把书上的示范作品全部用碳素笔画了下来,特别是人体骨骼图,他回忆说这算是对绘画理论认识的真正启蒙了。下乡当知青时,他利用做枕木的边皮废料制作了一个小画板继续练习,但画的时间并不多。尽管如此,他喜欢一个人在炊烟升起的时候,静静坐在田埂上。恢复高考的头几年,他还考过一次美术学院。
1989年,陈老师加入了市书法家协会,1999年任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至今。“书画创作要靠感悟,要体现质感,不能受规矩约束。要多看多领悟,博取众家之长,然后再来写、再来画,千万不能做复印机。”写书法就要刻印章,第一枚印章就是他自己刻的。夜深人静时,刻印章时能听到刻刀与石头相触发出的声音,就如同先人站在身后指点。他坦言,重新拾起画笔学习国画是在学习书法几年后,觉得只学习书法有点枯燥。
◇陈宏伟书法作品
书画源于生活,也靠学识修养“养”出来。几十年来,陈老师阅读了大量中国古代书法家的作品,精细揣摩其结构、用笔和风格,并将自己的领悟创新到自己的书法作品中。他尤擅篆书,并形成自己的风格。他一直告诫后辈说,要多看帖、读懂帖、背会帖,不断地重复练习,之后才有创新。书画的关键就是要“悟”。审美和修为来自对生活的感悟,用心去对待生活。他感叹道,当初创作“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那幅画时,就是受到一部古装电视剧的启发,那年快过中秋了,看到剧里的一个场景,感觉自己突然读懂了生活,禁不住泪流满面,于是创作了那幅画。“如果一味地按教科书的条条框框来,就缺乏灵性了,书画就是要从无法到有法,再由有法到无法,要有自己的风格。”时常,他为了画一块青苔、一条水印,就要去认真地观察水边石头上的青苔、老墙上经年的漏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