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业
创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近年来,理论界对于创业的研究日益增多,在众多的创业研究中,首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创业的内涵。国内外的专家分别对创业进行了概念的界定,但是由于所处的环境及研究的视角不同,到目前为止,对创业的内涵尚未达成统一的意见。
“创业”一词由“创”和“业”组成。关于“创”字,《现代汉语词典》做出如下解释:开始、第一次做;从来没有过的;创造、获取。强调“开始”“第一次”“首创”“初次、首次”“从未有过的”“创造性的、独到的”。关于“业”字,《现代汉语词典》做出如下解释:工作、职业;事业;学业;行业;干某种行业;营业;财产等。强调学业;业务、工作;专业;就业、转业、事业;财产、家业等。
如何界定创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法国学者理查德·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于1755年正式提出最早的“创业”概念。对“创业”这一概念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罗伯特·荣斯戴特(Robert C.Ronstadt)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财富增长的动态过程。[1]斯蒂文森(H.H.Stevenson)描述:创业是指一个独立的个人不受当前所控制资源的限制,不断寻求新机会的过程。[2]罗伯特·赫里斯、迈克尔·彼得斯认为创业就是创造新东西的过程,并承担风险和得到回报。[3]复旦大学郁义鸿教授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新颖产品或服务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4]宋克勤认为,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包括创业者、商业机会和资源要素等。[5]唐亚阳指出,创业是创建一个新企业的过程,也是创造新事业的过程,这个事业可以是营利性质组织,也可以是非营利性质组织。[6]由于不同学科的人研究角度方法不同及研究侧重点有所差异,由此带来了对创业的不同理解并衍生出不同的研究方向。尽管众说纷纭,但我们可以凝练出“创业”的本质,即创业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创造思维的外化,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个人或组织将创业机会转化为实践并产生价值的过程。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创业进行了定义,将创业进行了广义和狭义区分。广义的创业既可以指创办新企业的过程,也可以指已经创办成功的企业进行新的创新以及开辟新的项目或部门,还可以指在工作中寻找新的方法进而增加收入,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狭义的创业指创办新的企业,主要指的是在创业者的努力下,企业从无到有的过程,即企业的初创阶段。
具体而言,“创业”的内涵极为丰富,其含义相当宽泛,概括起来有以下六层含义:第一,创业不局限于某个职业,可以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中进行,可以自主创业,也可以在固定的岗位上建功立业;第二,创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第三,创业是一种创造价值并努力实现价值的过程;第四,创业是一种开拓创新活动;第五,创业要敢于承担各种有风险的活动;第六,创业会遇到很多困难,要有勇气、不怕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