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创业的管理建议
(一)政府层面
针对公益创业管理存在的问题,我国目前关于公益创业的政策供给有效性不足。为满足公益创业发展的需求,提高政策的供给匹配度,对于政府层面给予以下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优化公益创业环境
①加快社会组织立法,构建完善的社会组织法律体系,能统筹协调整个社会组织发展的大环境。社会组织立法优化系统环境,使社会各类公益创业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有法律保障。②出台有关公益创业的政策法规和支持措施。首先,政府最关键的就是要通过立法的形式确认公益创业组织的法律地位,对其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权利义务等作出法律化的规范。其次,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优惠措施,比如针对公益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的个人信贷制度等。最后,政府要完善相关具体细则。各级政府在执行政策时,应该明确部门责任和具体程序,做到规范部署。
2.加大公益创业资金扶持力度,完善政府购买机制
公益创业持久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构建稳健的资金保障,将资金扶持面覆盖到公益创业组织;要畅通公益创业资源获取渠道,鼓励社会捐赠与企业资金扶持,拓宽资金来源。同时,政府要制定专门针对公益创业的税收优惠,对符合条件的公益创业组织免除所得税等,减少公益创业负担。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完善与公益创业组织长期合作。政府要改变购买服务的模式,为其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3.发挥政府培育孵化功能,完善公益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快公益创业孵化机构建设,给予公益创业人员资源支持、场地设备、注册协助等。其次要重点支持核心枢纽型公益创业组织的发展,构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纽带,发挥其在公益创业领域的带头作用。最后政府应完善公益创投这种新的扶持政策。公益创投能够在公益创业过程中提供技术、管理等支持,从而提高公益创业组织能力和规范化运作。同时,应完善公益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公益创业人员能力培训,搭建能力培训平台,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社会服务价值理念。二是要完善公益人才保障机制,制定具体的薪酬待遇、福利保障、人员进出等政策措施。
4.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引导和规范公益创业发展
公益创业组织内部治理不完善不仅需要组织自身建立相关的制度来规范,还需要政府政策的顶层设计和统筹监管。一是政府要强化对公益创业组织的事中、事后管理,加强监督机制的建立,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二是政府要出台具体的引导政策,规范组织内部治理,建立基本制度框架,引导公益创业组织完善自我管理。
(二)公益创业企业层面
公益慈善事业于企业而言是一个长期的事业。它要求企业将公益组织化、系统化,建立完善的公益机制,探索属于自己的公益道路。
1.制订长远的公益计划
公益慈善项目有许多种,然而企业并不是要致力于每一个项目。每一个企业从事的方面不同,这就使得企业需要去自行设计和确定企业所要从事、开展的项目,对自身进行定位,认真挑选公益项目,制订长远的公益计划,并认真地执行,实现公益活动的效能最大化。
2.建立完善的管理监督运行机制
虽然政府监管以及社会监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有监督管理的作用,但是公益企业的健康运行最终依赖的依旧是其自身,只有自身建立完善的管理监督运行机制,才能保证公益项目的成功实施。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公司章程中添加相关内容,来弥补法律在公益企业方面存在的漏洞。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将其公益项目运行情况以及财务情况适当公开,便于公民进行查询,监督企业的运营,监督项目的开展。
3.企业形象建设以及获取公众信任
形象建设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长期工程。企业应将项目情况向公众公布,鼓励公众对企业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价,增加公众对企业的信赖,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还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塑造良好的领导和员工形象,从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公益企业创业在逐渐地发展壮大,不断地在社会中发挥着它的独特作用。但是其自身建设依旧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唯有不断摸索、不断尝试、不断完善内部机制,才能找到一条属于企业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企业长期发展,从而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