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历史演变

二、创业的历史演变

列宁曾说过: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的。[7]对于创业价值观的考察也不例外,需要对创业的历史演变加以考察。对于一个事物的认识往往受其所处历史阶段的局限性而存在不同。创业活动自其产生开始,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需要从历史的维度去探求创业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参与主体、主要特征以及对人们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企业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偶尔产生的创业活动都是个别现象,以至于不能成为我们的考察对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因此,对我国创业活动的历史考察主要从改革开放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了四次波澜壮阔的创业浪潮,一次又一次的创业浪潮推动了中国经济繁荣发展。

(一)第一次创业浪潮

第一次创业浪潮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正式拉开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帷幕。

随着对个体私营经济的逐步解禁,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开始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中。1982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个体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这就从宪法的高度确定了个体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在这个最关键的改革时间节点,激发了经济的活力、创业的激情,由此中国掀起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股创业浪潮。

第一次创业浪潮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乡镇企业的兴起。创办乡镇企业是那个特定历史阶段最为轰轰烈烈的创业活动,它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面貌、解决农村供给不足等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乡镇企业的兴起催生了一批农民创业者,他们成为中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者。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的乡镇企业呈现出最为迅猛的发展速度。1987年,邓小平将乡镇企业的崛起形容为一个令人震惊的惊喜。[8]乡镇企业的雇员人数从1978年的2800万人增加到1996年的1.35亿人,乡镇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从6%上升到26%。但是,由于受当时技术水平的制约,乡镇企业大多从事一些较为低端的产品生产活动。

1989年后,我国开始了为期3年的“治理整顿”时期,创业活动基本陷入了停滞状态。

(二)第二次创业浪潮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全国掀起了一股“全民下海”的浪潮,大批在政府机构的公职人员和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等纷纷主动下海创业,“下海”一词一度流行。这股第二次创业浪潮,也促使创业进入2.0时代。

第二次创业浪潮的兴起,最显著的特点莫过于私营经济的高速发展。所以,与第一次创业浪潮相比,第二次浪潮中涌现的私营企业居多。根据工商部门的相关统计数据,1992年我国私营企业的新登记注册数量大幅增长了29.6%,私企就业的人数则突破了200万人。特别是1994年,私营企业新登记注册的户数猛增了81.5%,相应的私企就业人数增长了74.0%。到1996年,私营企业就业人员的数量首次突破了1000万人。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的创业活动更多的是出现在个体工商户当中的话,那么20世纪90年代后以设立私营企业为主要特征的创业活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由于私营企业带动就业的能力远高于个体工商户,这也是该时期创业带动就业人数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

第二次创业浪潮的主角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期掘到第一桶金的人。这波人员的素质和所受的教育程度都比较高,主要从事房地产行业、服务业。他们的教育水平和知识层次明显高于第一次创业浪潮的创业者,并且他们逐渐开始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

(三)第三次创业浪潮

第三次创业浪潮发生在21世纪初。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以下的关键事件推动了第三次创业浪潮的涌现。一是1999年3月的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份的认同让民营企业家备受鼓舞。二是1999—2000年,互联网爆发式发展改变了全球的社会状况,人类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三是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中国市场真正融入全球经济。正是基于上述因素,国内支持创业的环境越来越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经济体异常活跃,这激发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和海外人才创业。以智力创业者为特征的“高科技创业”和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互联网创业”成为第三次创业浪潮的主导者和推动者。

第三次创业浪潮的创业者以“60后”“70后”为主,他们有着不同于“40后”“50后”的成长经历。“自他们记事儿以来,政治唱主角的荒诞年代逐渐消散,他们成长于市场经济兴起的年代,思想自由之风吹进社会,商业规则逐渐取代过去的政治血统论成为社会规则的主流。”[9]他们搭上了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浪潮,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受益者。他们通过互联网在成熟的欧美市场中找到学习的样本,接受着新的商业知识和管理理念的影响,从而具备了全球化的视野与抱负。

(四)第四次创业浪潮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我国采取了多种刺激经济的措施,但经济增长逐渐放缓的态势已经形成,国民经济由过去的高速增长开始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在经济增速减缓的压力下,就业问题也日渐突出。在此背景下,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必然选择。

2015年被定义为中国第四次创业大潮的起点。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发布掀起了“全民创业”“草根创业”的第四次创业浪潮。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比上年增长21.6%,注册资本(金)29万亿元,增长52.2%。两项数据均创历年新高。创业主体的持续快速增长,标志着我们正进入一个创新创业的时代。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双创”的基础之上,又提出要“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新创业机制”。“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双创”时代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到来,为中国的经济注入一股清风,以滴滴、今日头条、共享单车为代表的一批企业迅速崛起。“双创”俨然成为我国面向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的“新引擎”。

第四次创业浪潮和前三次明显不同,创业的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日益成为第四次创业浪潮的主体。他们善于高效地利用信息工具。他们能够不断地去提升大家的生活品质,甚至能够衍生出改变大家生活的服务和产品,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为梦想而创业”。与前辈相比较,他们创新意识更强、IT技术能力更强。国内外涌现的创业成功案例,特别是互联网创业的成功,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梦想。低进入“门槛”的互联网创业让不少青年创业者选择在互联网市场中一试身手,成为新一轮创业浪潮迅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知识社会为第四次创业浪潮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创业已成为知识社会里人的主要实践活动之一。

每个人身体内都潜藏着“创业”的基因,新一轮浪潮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点燃越来越多人的创业激情。只要怀揣着一颗创业的心勇毅前行,就有机会在更为广阔的天地成就出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