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可度不高

一、社会认可度不高

从宏观政策指引来看,尽管国家已将高校青年学生公益创业纳入社会治理和创新创业支持范畴,但不可否认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公益创业仍亟须广泛的社会支持。广泛的社会支持主要涵盖浓厚的公益创业氛围和社会认同、较多社会性资本(企业、私人、基金会等)的资助、公益创业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等。但目前就大学生公益创业而言,社会层面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公众对公益创业的认知度认可度较低

大学生公益创业目前尚属于新生事物,其正处在被社会大众逐渐了解、熟悉并接受的动态过程中。但由于公益组织与企业边界模糊、公益创业定义不清晰等原因,社会公众对公益创业有着一定的误解。公益创业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出发点,强调社会使命,期望通过创业的手段来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公益创业与非营利组织有着明显区别,它采用商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将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正是因为公益创业的目标包括经济价值(盈利),导致了公众容易将公益创业组织与借慈善敛财的不法组织联系在一起。而大多社会公众往往囿于对以往企业营利性的固有认知,难免会质疑企业“造福社会”的公益创业实践,甚至认为公益创业是为了吸引更多资源“扛着公益旗帜”继而盈利。基于种种,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公益创业群体的使命和动机持有一种不信任及观望的态度。

(二)相关政策的操作性不强,政府的扶持不够精准

政府的扶持对于目前尚处于成长阶段的公益创业具有极大的推动力。2008年以来,国家在立法方面加大了力度,全国人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团中央、财政部等多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不断加大支持公益创业的力度。如2006年上海成立“恩派”公益创业孵化器,2009年起上海举办“上海社区公益创投大赛”,以平台与赛事推动公益创业组织的发展。2011年首开“上海公益伙伴日”活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较为积极的公益创业政策环境。但是从实效性的角度而言,政府的扶持大多停留在一般层面,而且相关政策的操作性不强,缺乏较为完善的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导致大学生公益创业动力不足,在实践中不利于激发青年学生的创业热情。

尽管各地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从实质来看,这些政策举措的针对性、灵活性不强。现有的政策大多体现在提供小额低息贷款、注册资金及场地费等减免上,当然这些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创业资金压力,但对于网络关系等要素的促进、市场信息的提供等大学生创业的发展要素的关注不够。而且因专注于资金这一便于观测的要素,反而还易于导致其他支持政策出现笼统化、简单化、表面化的倾向,由此不利于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

从政策具体实施过程来看,虽然目前的创业政策都明确赋予大学生创业活动享受特定的优惠贷款、优惠政策,但仍需要进一步结合实际情况细化优化,以便更接地气。同时,也需要加快大学生创业配套相关措施的出台,以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更多便利。如在政策层面为公益创业大学生解决户口档案问题等,可以解决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后顾之忧,提升创业活动成功比率。

总之,相较于学校、家庭支持,政府支持更具权威及可信度,实效性更高。为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契合公益创业发展的需求出台更多优惠政策,给予公益创业大力支持。

(三)公益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公益创业组织的良性发展需要发挥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作用。当前,针对公益创业这一新兴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尚有待完善。关于公益企业的属性、宗旨、应有权利和应尽义务尚无详细的法律规定,组织的税收、人员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法律规定还不够系统和完善,尤其是对于公益创业组织的身份属性界定等还需要在法律中进一步明确。现行法律对公益创业没有清晰界定其组织属性,从而导致公益创业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公益创业法律地位的不明确,在实践中束缚公益创业的发展方向。而公益创业组织无法找准自身定位,会带来注册登记推迟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公益创业项目的开展和实施。公益创业法律地位的不明确延伸而来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的法律责任不明确,易导致创业组织缺乏有效的规范与监督,导致其发展陷入盲目无序的境地。

(四)公益创业融资较为困难

资金是维持企业运转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大学生公益创业普遍面临的刚需。一般而言,公益创业项目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产品与服务的创收、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捐赠、公益创投等方面。与商业创业相比而言,公益创业有较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如基金会支持、慈善捐款、与企业的合作等。然而,基于当前我国的公益慈善发展状况和创业环境,束缚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的首要障碍仍是创业资金的募集。近些年青年公益创业赛事等活动能吸引大学生群体争先恐后踊跃参与,其中一个最大的诱惑就是类似活动提供的项目启动奖金,对于创业构思成熟但缺乏资金的创业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近年来,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很快,但慈善机构或组织质量参差不齐,公信力总体上还不强,捐赠明显不足。而社会层面对公益创业的性质及发展前景存疑。加之当前经济社会竞争日趋严峻,社会企业对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的能力、公信力的了解仍需要一个过程。于是对公益创业的捐赠与合作保持较谨慎的态度。而且银行针对大学生创业实际发放的贷款额度并不高,针对公益创业发放贷款的意愿更低。由此,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启动资金募集方式大多为高校或家庭资助,能够取得政府和社会企业资助扶持的团队不多,资金成了大学生公益创业时亟待迫切突破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