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的设立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的设立

公益创业也被称为社会创业,是利用创新商业模式来解决现有的社会问题,包括创建非营利性组织和创办提供公益服务的企业两种类型。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是我国开展公益创业活动最为活跃的群体。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自主灵活

在公益创业的任何领域,组建一个追求创新、善于经营和对社会变革充满热情的、有能力的公益创业团队都至关重要。相关调查显示,在规模上,广东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以小微型为主,9人以下的团队占全样本的一半以上,而16人以上的团队不足10%。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与一般创业组织在团队工作的方式上似乎没有显著差异。在组织形式上,绝大多数的公益创业组织是公益组织的演进与转型,改造已有的公益创业企业仅占9.34%。大学生公益创业者们也积极探索与商业企业或者社会机构进行合作(占比25.65%),从相关调研中可见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的组建大多以学生自发的方式(占比63.82%),依托协会或者社团以项目的方式进行传承也占到将近1/4的比重,仅有13.32%的团队是被学校或者教师指派组建的。通过组织行为分析,发现公益创业组织的自主规划作为一种组织工作的机制是非常突出的。由此可见,公益创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可以依托项目化的组织形式,分散运营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协会或者社团传承的方式,解决大学生的流动与补给问题,同时深入地扎根实践促进组织的良性发展。

(二)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五位一体”保障模式建构

公益创业过程复杂多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含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社会网络、社会的支持和包容以及创业者的个人特质等。借鉴国内外公益创业研究成果,汲取现有公益创业模式的长处,从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整体状况和特点出发,构建出包括政策环境、驱动及孵化、资金支持、风险控制以及评价及反馈的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五位一体”保障模式。本模式呈现出在机会识别与评估和战略导向下的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的一般过程,也清楚地展现出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过程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诸如政策法规、社会网络、驱动及孵化、资金筹集、风险控制与评价反馈等。大学生公益创业要经历机会识别,对创业机会筛选后形成创业战略,再经创业战术的研究部署后实施公益创业行为的过程。公益创业活动的产生源于存在未满足的社会需求,而且取决于公益创业大学生的个人特质。与商业创业者相比,除了创业精神外,公益创业者更需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公益创业的出发点首先是获得社会效益,其次才是经济效益,且经济效益的获取是保持公益创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使社会使命得以更好实现的物质保障。公益创业者还需具备勇于创新的品质和搏击风险的精神。所以,公益创业意识的形成是多阶段的演进过程,创业者发现并抓住切实可行的公益创业机会,配合其他要素的协同并存,公益创业活动才得以落实。“五位一体”保障模式更重视大学生公益创业过程中的各个影响因素。制定促进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专门政策,加大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扶持力度。在驱动及孵化保障机制方面,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公益创业的实际,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研和实践相结合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对推进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高校还应搭建公益创业孵化平台消除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畏难情绪,营造公益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从事公益创业的大学生给予引导和扶助,孵化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益创业组织。公益创业活动需要得到更多社会公众对公益创业行为的认可和支持,得到更多基金会或其他NGO的合作机会,这样才能减轻大学生公益创业初期融资难的压力,可以通过设立公益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公益创投、吸引私人投资和慈善捐款等共同形成公益创业的资金支持机制。由于公益创业的特殊性,除了具有商业创业风险之外,公益创业组织还面临着在商业化运营下,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导致与社会使命相悖的风险,因而在公益创业过程中更需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和反馈机制,确保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的正常开展、公益创业组织社会使命的顺利落实。各高校应将大学生创业生涯规划纳入创业教育体系中,从内源上系统全面地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奠定好创业活动准备,提高创业成功率。政府部门可设立不同层次的公益创业服务中心,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指导和培训。建立起培训咨询体系,着力于规范培训咨询标准,提高咨询培训服务质量。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以及各类创业咨询服务机构的作用,建立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并成立由专家、创业成功者和企业家等组成的咨询培训队伍。在公益创业实践过程中摸索,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审查修正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大学生公益创业过程的阶段评价和各类创业活动指标的反馈也必不可少,故而必须建立大学生公益创业过程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起公益创业组织的“双重价值创造”标准评价,即社会目标标准和经济目标标准。准确把握公益组织目标,创建高效的公益组织评价反馈体系,对公益创业组织主动应对宏观环境变化、挖掘自身存在问题、使组织可持续发展并实现组织目标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