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治理缺失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治理缺失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公益创业将公益创业的主体定位为大学生。大学生公益创业不仅将大学生创业活动扩展到公益领域,借助规模庞大、充满热情的大学生的力量解决诸如阶层冲突、社会养老、儿童失学和青年就业等一些紧迫和棘手的现实社会问题,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化能力、公民责任意识及扩大大学生就业的选择范围,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基本处于自发、散发阶段。制度的不完善、资金的缺乏、政策法规的不完备、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内部与外部治理机制的不健全等问题,常常直接导致项目的失败,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的特点

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虽然发展较晚,但从2009年开始,政府、非营利组织等各方力量开始推动公益创业的发展,大学生公益创业日渐受到高校、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成为慈善创新的一股新力量。大学生们对公益创业抱着很大的热情,同时公益创业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协调沟通、团队协作、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因而大学生公益创业拥有大量的具有公益人格的支持者。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公益创业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内容多样化

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的范围日趋广泛,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地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也为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与平台,联合开展各类公益创业大赛。参赛项目范围涉及经济、医疗、环境、教育培训等各领域。

2.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地区分布集中化

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的分布呈现地区集中化的趋势,优秀的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大多出自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区域几乎都是经济发达、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地区,而陕西、广西、甘肃等一些内陆地区则很少有优秀的公益项目。公益创业项目的地区集中化表明公益创业活动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3.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组织形式项目化

由于大学生群体具有流动性强、阶段性目标强的特点,大学生难以长期专注于特定领域的公益创业活动。因此,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多以项目化的组织形式开展。调查显示,学生投身公益创业活动往往集中在大学二年级至大学三年级阶段。尽管很多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本身具有很好的前景,但公益创业组织很难长期稳定地存在并在某一特定领域持续发展。如何完善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的治理,公益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治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快速发展,但由于公益创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大学生公益创业存在政府与社会认知缺失、法律与政策滞后、组织内部与外部治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1.内部组织与管理模式的缺失

公益创业组织要想得到稳定发展,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的建立并没有制定完善的框架结构,而且在权利分配和体系制约方面也存在缺陷。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的发展形式具有项目化的特点,而且在职能方面并没有设置独立的管理机构和监督体系,这会导致管理失效的现象发生,从而导致组织活动的发展与活动目标相违背。

2.相关政策、法律的缺失

尽管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不少关于社团、民办组织和基金会管理的政策与制度,但对于公益创业领域来说,并没有相应的政策体系。可见,公益创业组织的管理体系不完善,在纳税、职员薪资、社会福利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监管。

3.利益治理相关方的缺失

对于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来说,在策划项目的过程中,组织活动也存在一定的受益方,有可能涉及企业、学校、政府机关、社会大众等有关方的利益。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要对与该组织有利益关系的一方负责,并且也要接受某利益方的帮助和监督,从而确保公益创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4.人力资源管理的缺失

(1)激励制度方面。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公益创业企业对于激励制度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表现就比较缺乏。从而打击到部分人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大学生公益创业企业的成功。

(2)人才流动方面。对于大学生公益创业企业而言,特别是创业初期,许多优秀人才都被其他企业开出的优厚待遇吸引,从而成为大学生公益创业企业的竞争对手,尤其是大学生公益创业企业的业务技术人员。可见,在大学生公益创业企业中,人才流失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3)企业文化方面。许多大学生公益创业企业并不重视对企业员工和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企业文化建设不成熟,导致员工对企业价值取向不理解,难以凝聚团队的力量,对于大学生公益创业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缺乏智力支持

首先,就大学生个体情况而言,对公益创业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于是很难担当起合格的公益创业者的使命。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教育机构进行公益创业引导与培训,就无法保证公益创业的顺利实施。其次,就大学生群体情况而言,当前的大学生公益组织缺乏持久性,而且群体中也缺乏具有创意型和技能型的人才,不能在内容与形式上实现较大的创新,重复性的组织与服务使更多的志愿者感受不到提升的空间,再加上缺乏一定的制度保证与活动经费,因而无法保证后续公益创业中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2.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缺乏科学认识

一方面,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理解普遍较肤浅,并没有完全掌握创业组织产生的背景、意义、内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而且在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公共事务发展与改革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等方面都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目前高校举办的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缺乏新意。因此,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持续发展与深度拓展。

3.高校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普遍缺乏认同

由于大学生公益创业在国内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社会各界对新事物的理解各持己见,并没有完全认同这类项目,因此,并不是所有大学都会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这也说明高校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支持与认同度并不高,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的成长仍旧缺乏足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