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成就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成就

虽然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起步较晚,但在至今十余年的发展进程中突飞猛进,在探索中取得了较好成效。概括而言,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主要成就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覆盖面不断拓展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进,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在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及社团等破壳而出蓬勃涌现。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创建了公益创业组织。同时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覆盖面逐渐从高校延展至社会,众多的企业及社会机构等亦深入介入,如全球公益性创业支持组织“赛扶”[1],至2016年已经与将近300所高校进行了合作,通过孵化扶持孕育了一大批优秀公益创业项目。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分布较为集中

《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的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分布区域较为集中,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基本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其中如经济发达、人口众多、高校云集的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区,民间组织支持力度大,大学生公益创业频繁活跃,公益创业项目种类繁多,创业成功率相对较高,比重上约占到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的60%以上;而中西部地区束缚公益创业发展的因素较多,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相对低迷,比重上占到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的38%。

梳理大学生参加国家级公益创新创业比赛的历年情况,从2014年、2016年、2018年的比赛情况和获奖情况来看,东部地区的高校获奖占比为68.9%,中部地区的高校获奖占比为21.9%,西部地区的高校获奖占比为9.2%。其中2014年东部地区的高校获奖占比为71.6%,中部地区的高校获奖占比为21.7%,西部地区的高校获奖占比为6.7%;2016年东部地区的高校获奖占比为69.1%,中部地区的高校获奖占比为21.8%,西部地区的高校获奖占比为9.1%;2018年东部地区的高校获奖占比为65.5%,中部地区的高校获奖占比为22.4%,西部地区的高校获奖占比为12.1%。

这种公益创业的区域性分布状况表明了经济发展与公益创业息息相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规模及参与度也越高,在资金、资源、人力等的获取上也相对更加广泛与多元,更有利于大学生公益创业迈向集群化发展之路,进而形成品牌效应和示范效应。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种类丰富多彩

总体上来看,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涉及种类较为丰富。据对2014—2018年大学生参加公益创新创业比赛的获奖项目的分析,教育扶助、文化传播、扶弱助贫、医疗帮扶、节能环保等是大学生公益创新创业主要涉及的种类。具体而言,还可以划分为经济类、服务类、传统类、综合类。如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创建的“华容众筹公益合作社”将金融理念融入公益活动,即属于经济类公益创业;上海交通大学的“海角公益”致力于通过在线教学与远程支教提供教育援助,即属于服务类公益创业;华东师范大学的“启承皮影项目”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皮影艺术表演进行创造性转化,即属于传统类公益创业;浙江大学的“全球创业管理研究中心”则致力于研究与支持各类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即属于综合类创业。可以说,种类多样与丰富的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引导社会公众关注到特殊领域的特殊需求,增强了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服务的活跃度与广泛度。

(四)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形式以项目为主

因为大学生群体本身流动性强,尤其是其大学阶段的后期及毕业之后身份转换对个人发展的要求,使得他们的精力与时间不易继续聚焦公益创业项目的组织与管理,导致公益创业项目往往面临着人员流转与替代等问题,所以为了确保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公益创业大多选择以项目化方式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一旦立项并启动实施,特别是在其社会价值逐渐展现之后,特定群体就会对其产生较强的信任度与依赖感。因而,尽管大多数公益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人员变动,但项目化的方式会在某种程度上能确保组织架构、规章制度、人员职责等固定性内容正常运转,公益项目仍旧会保持旺盛生长的状态。

公益创业展现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发展趋势。作为公益创业中最活跃群体的大学生们在这条成就出彩人生的道路上探索,生动阐释着新时代青年对“公益+创业”的接纳与认同,推动公益创业的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