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内外公益创业实践平台
(一)完善校内创业实践平台建设
当前,高校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作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重要载体,积极开展相关建设,取得了积极成就,但也存在平台建设单一、师资队伍建设不足、考核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基于此,完善校内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学校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校内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有赖于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各个高校做法不同,取得的成效也各有不同。有的学校,其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立管理,各层级较为独立,优质资源难以实现共享,创业团队也就难以得到好的配套服务;有的学校,甚至未设立专职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构,而由非专业兼职管理部门统筹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工作,其统筹资源及开展工作实效显然难以与专业管理部门相媲美。总体而言,学校应设置专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制定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统筹考虑各方创新创业要素,促进校内各层级间、各部门之间资源的有效流动、形成合力,助推校内校外双向协同,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氛围。
第二,鼓励院系级创业实践平台建设。虽然从创业的角度,要求跨学科知识融通,但是专业化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学校层面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对于全校学生而言,仍然是无法满足所有需求,尤其是专业化培养、师资队伍指导专业化等方面的要求。建立院系级创业实践平台一方面凸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自身特色,另一方面能够借助学校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实现跨学院、跨专业的合作,促进协同联动、资源共享提高整体管理效能。
第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模式。加强“竞赛驱动”“项目驱动”等实践活动模式的推广,“竞赛”本身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和竞争性,在类似“公益创投”大赛的磨练中,大学生容易从中找到创业的乐趣,同时在竞赛准备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行之有效的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好方法。另外,就是“项目驱动”。项目相较于竞赛更加具有针对性,也更能体现专业化,通过项目立项、建设,能促进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检验,并实现创业能力全方位的提升。
第四,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创业实践平台的运营中,从校级平台到院系级平台,可挖掘优秀的创业人才参与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尝试学生会类型的管理模式,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对于他们的服务配套以评优、评奖,第二课堂成绩单等形式相衔接,以鼓励先进、榜样示范、朋辈效应等方式更好地提升创新创业热情,带动创业干事活力。
(二)社会、政府和高校三方共建校外实践平台
社会、政府和高校是公益创业中的三方必不可少的合力要素,只有创业团队依托高校平台,针对现实社会问题,结合社会市场现实需求,与企业稳定合作,公益创业项目在激烈商业竞争背景下才能具备发展的根基。
第一,政府层面。首先,政府能够提供公益孵化基地等创业扶持。当前在政府政策导向下,我国很多地方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创业孵化中心,同时针对公益创业这一类特殊的创业,需进一步搭建专门的孵化平台,提供创业场地、创业能力培养、小额资助等软硬件服务,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大相关专项扶持力度。其次,政府需要完善并制定大学生公益创业扶持政策。全面的政策保障是公益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基础,政府应对大学生公益创业在准入门槛、财税减免、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配备具体的扶持举措,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参与政府社会管理创新中,与此同时,通过立法支持公益创业组织的创立和规范其市场行为,促进公益创业组织及其运作更为合法化、规范化,保证其生存发展。再次,政府应加大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资金支持。资金是实践平台存续的重要保障,政府一方面可以筹办公益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即政府财政支出为先导,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益企业,另一方面通过政校联合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公益创业、设立高校公益创业孵化的“绿色通道”等政校联动式的资金筹集渠道。最后,政府可通过多方举措吸引私人投资和慈善捐款。通过加大各类渠道的宣传,普及公益创业知识、社会效能,提升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认知、认同和支持,从而吸引更多的慈善捐赠和私人投资,帮助公益创业走出筹资难的困境。
第二,社会层面。社会层面与公益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紧密相关的是“非政府组织(NGO)”。非政府组织是公共管理领域作用日益重要的新兴组织形式。虽然,政府在公益创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向日益众多的大学生创业团体,首先在资金支持上会给财政造成较大压力,另外,政府提供的政策、服务等相关支持,也非面面俱到,并不能实现所有创业大学生的需求,在相关因素的影响下,社会非政府组织就发挥了重要的补给作用。首先,提供经济支持。包括慈善捐赠、外国资助、通过服务性收费、经营性收入、政府采购合同、与商业企业合作带来创收以及公益创投;其次,提供服务支持。服务支持主要涉猎公益创业技术培训类的文化服务支持,创业激励和心理辅导支持,联合各行业协会、工商部门和专业公司为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再次,提供社会环境支持。非政府组织以社会关系网络作为其资金来源的重要主体,只要热心于公益事业,关心社会问题,都可以成为其社会网络中的一部分,因此可以为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与帮助,同时可在政府、非政府间搭建更多有益桥梁。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连接对外窗口层面,企业也是重要的载体,由于前文已针对校企合作做了专节论述,此处不赘述。
第三,高校层面。高校主要作为协调纽带作用,发挥链接沟通的作用,以高校为主体,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教学工作,为大学生培养公益创业意识和知识储备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在与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等相关方联通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政策、资金、服务等相关支持,使大学生能够从理论到实践、从校内到校外,掌握公益创业的技能,开拓眼界、锻炼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