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历程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大学生公益创业起步较晚。回首我国十余年的公益创业历程,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大体来说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初始酝酿期、萌芽开端期、稳步推进期。在每一个时期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当代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持续良性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一)初始酝酿期

公益创业发端于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就开始出现公益创业探索,公益创业逐渐走入社会大众的视野。如2005年,美国最早资助“公益创业”的阿苏迦基金会创始人追顿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选为2005年度“美国最杰出的领袖”;2006年,尤努斯凭借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公益创业模式,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由此,公益创业在全球范围拉开序幕,逐渐兴起公益创业的热潮。

在公益创业全球热潮的冲击下,“公益创业”的理念在我国也逐渐传播。我国一批通过公益创业成长起来的社会企业逐渐成长,并受到社会的关注与认可。如深圳市时代青工文化服务中心总干事袁子弹实现了从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身份转变,被誉为深圳首倡“公益创业”模式第一人,他一直在尝试探索“将公益和商业结合,利用商业为公益造血输血的模式”。

(二)萌芽开端期

1.公益创业作为慈善创新的崭新面孔,受到政府、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的关注与支持

鉴于公益创业在破解社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并且与国家和政府发展规划中强调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发展理念相一致,所以,2009年开始作为慈善创新的新生力量的公益创业,引起政府、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的关注,政府、非营利组织和企业都开始推动公益创业的发展。

政府层面,2010年全国工商联、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与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举办“全球创新型经济高层论坛”,启动“首届中国社会公益创业导师”和“首届中国创新榜样”遴选。同年,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北京华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联合发起了“首届中国社会创新奖”评选并举办“社会创新国际论坛”,助力公益创业事业的发展。

非营利组织层面,NPI、李连杰壹基金、友成基金会、南都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积极推动公益创业发展。2006年公益时报社总编辑吕朝于上海浦东创办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公益孵化器。该发展模式获得政府、企业、NPI业界的广泛认可,被誉为中国公益领域近年来重要的制度创新。NPI创立以来,秉持“助力中国社会创新、培育公益创业人才”的理念,关注初创期中小型民间公益组织,为它们提供关键性扶助。可以说,NPI竭力增强处于初创期的优秀公益组织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支持公益创业组织关键期发展的道路。

企业层面而言,企业对公益创业扶持推广也较大。近年来,联想集团、零点集团、谷歌集团等企业踊跃扶持青少年的公益创业探索。联想集团2007年开始探索公益创投,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2010年协同旅游卫视和腾讯网开启规模更大的“飚爱心,创未来”的“联想青年公益创业计划”。零点集团2008年发起大学生公益创业行动,专注于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媒体、公益组织等多方资源搭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支持平台,提供培训、启动资金、资源链接、指导、评估、咨询等扶持,让大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公益、认同公益、参与公益,乃至把公益纳入自己的职业规划。类似的企业活动大大推动了公益创业的发展。

2.高校成长为公益创业研究和实践的主要探索者

在公益创业实践的群体中,青年人(大学生)最具年龄优势,最具敏锐性,也最可能捕捉和把握机遇。因此,在我国公益创业发展过程中,青年人(大学生)是毋庸置疑的主力军,对公益创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作为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与时俱进,在公益创业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开始极有价值的探索。

如湖南大学率先开展公益创业的研究和探索。2006年湖南大学创建第一个以“公益创业”命名的大学生社团——滴水恩公益创业协会。2007年举办大学生公益创业节,成立首个公益创业研究中心。2008年牵头创建中国首家公益创业类的专业网站——中国公益创业网。2009年组织举办首届中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年会。如2009年北京大学成立公益创业研究会,2010年清华大学举办“北极光——清华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和“让志愿与微笑成为青年学生的习惯”首届全国大学生志愿公益论坛。此外,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先后开展了公益创业的类似实践和探索。2009年前后伴随着“团中央青年恒好公益创业行动”“清华大学公益创业实践赛”等一系列活动、竞赛的开展,高校逐渐将公益创业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感的新途径,青年社会实践的新形式。高校与时俱进成长为公益创业研究和实践的主要探索者。

总之,从2009年开始,公益创业演变成为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的一股新力量,政府、社会、高校和企业开始关注及推动公益创业的发展。大学生在公益创业的浪潮中逐渐承担了主力军的角色。

(三)稳步推进期

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类社会问题凸显,各类社会矛盾复杂,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并且呈多样化趋势,迫切要求我们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随着公益创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公益创业对于社会和谐发展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意义,公益创业成为社会治理的一种新理念和新尝试,公益创业演变成为青年创新创业的主流。

2014年共青团中央牵头组织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首次将公益创业赛列为三项主体赛事之一,覆盖全国2200多所高校,每两年举办一次,并把创办非营利性质社会组织的计划和实践等作为赛事评价指标,由此拉开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热潮的帷幕。2016年开始,教育部开展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公益创业(2018年后改名为“红色筑梦之旅”)、共青团中央“创青春”公益创业大赛等,已经覆盖全国全部高校。值得特别关注的是2018年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增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青年学生公益创业事业,并不遗余力推进公益创业发展的坚定决心。

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参与公益创业的热情高涨。如2021年“美灵杯”创益中国·青年创意创业活动,以大学生公益创意为宗旨、乡村振兴为主题,吸引了来自414所高校526支团队报名。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不仅参与人数众多,而且涉及实践领域广泛,公益创业的身影遍及环境、教育、健康、文化传承、妇女劳工、残障群体、艾滋病防治、生物多样性等领域。而与公益创业相关的“社会创新”“影响力投资”“公益创投”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也得到迅猛发展。一个以“公益创业”为核心,由实践孵化、教育培训、传播推广、投资等环节衔接配套的机制正逐步形成。

简言之,国家有倡导、社会有需求、大学生有意愿,当前大学生公益创业处于发展的关键机遇期。但对公益创业的发展我们要有清醒认知。我国的公益创业仍处于自发性萌芽状态,社会大众对公益创业的了解有限,政府对公益创业的服务管理在观念上和政策实践上还有待加强,服务于公益创业的机构不多,大学生公益创业还需要大力扶持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