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处在起步探索阶段

二、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处在起步探索阶段

高校是大学生公益创业的首要实践平台,大学生公益创业是从高校开始孕育生长的。高校对于引导大学生投身公益创业,帮助其实现公益梦想,肩负着首要责任。当前,我国高校的公益创业教育处在起步探索时期。湖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先后开展公益创业教育实践探索,在教材开发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时代发展的诉求及公益创业教育本身所承载的职责而言,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仍面临着诸多亟须应对的痛点。

(一)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完善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

当前,公益创业的校园氛围不浓,公益创业作为新生事物还未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大多高校并未开设与公益创业相关的课程。尽管高校普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就业创业和职业规划课程,但是担任授课任务的大部分教师对于公益创业并未有更多的了解和研究,因而以公益创业和公益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内容较少或基本没有涉及,更谈不上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了。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薄弱现状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高校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了解途径受限,最终影响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参与程度。

(二)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不足

实践平台是助力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孕育孵化的重要载体,但当前高校领域缺乏与公益创业教育相配套的实践平台。目前,公益创业主要依托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相关赛事,并未有专属的公益创业平台。公益创业平台的严重缺失,导致公益创业教育难以构建重要的实践载体,不利于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及扩展公益创业的影响力。

(三)高校公益创业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薄弱,与公益创业蓬勃发展的诉求存在较大脱离。主要表现为:一是师资数量短缺。大多高校尽管开设创业教育类课程,但师资队伍主要由辅导员及其他专业课老师兼任,有公益创业实践经历的老师更是凤毛麟角。二是师资参差不齐,自身公益创业知识匮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较难有效应对学生对公益创业的关注,难以给予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专业指导。

(四)高校公益创业孵化机制不健全

现今,我国许多高校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创业孵化基地,但有针对性地面向公益创业的孵化机制还处在摸索中。公益创业具有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应结合实际基于现有的创业孵化基地搭建专门的面向公益创业的孵化平台,契合公益创业发展的诉求,提供创业能力培育、创业场地、软硬件设备、小额资助等关键性服务,通过这一载体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提高公益创业者综合素质,孵化成熟的项目计划书成为优秀的公益创业项目,实现大学生公益创业从理念到实践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