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家庭教育模式的路径

三、优化家庭教育模式的路径

雅克·德洛尔指出:“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知上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7]家庭教育对孩子价值观的养成、就业观的形成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是高校实施公益创业教育活动的外在环境,它不仅构成了学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基础环境,还对学校的公益创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补充作用。家庭物质文化环境影响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公益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家庭教育的方式影响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效果。因此,家庭必须重视对孩子公益创业的长期性教育。

(一)转变家庭成员就业观念

俗话说“成王败寇”,经过几千年实践的不断深化,这种中国传统观念在国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难以拔除,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人的冒险精神。对于传统的国人来讲,在择业方面,大多数人更倾向于选择稳定的工作和安逸的生活,如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以及企业白领等,而不愿意选择具有一定风险的创业。创业属于大学生生活中的职业道路规划阶段,如果大学生想要从事公益创业活动,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体自身的事情,同时也需要家庭中的其他成员给予大学生理解和支持。在对已进行公益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的访谈调查中发现,家庭成员对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的阻拦和不理解使得创业初期尤为艰辛。其中以父母的阻拦最令大学生难以坚持,部分创业成员也因此直接退出了创业团体。[8]由此可见,家人的支持对公益创业活动的开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此需要及时转变家庭成员的就业观念。

家庭成员存在的较为传统的就业观念以及老旧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将会限制孩子们的就业选择。时代的进步与日俱增,各行各业的更新迭代极其迅速,如果只是一味地寻求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等安逸又稳定的工作,那么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将会被拉慢进度。只有各行各业同时发展,社会才能迅速进步。而转变了固有的就业观念的家庭成员,也将有利于向孩子灌输良好的就业观念,他们眼里的工作将不再只是单一的需要考上岗位,需要好好读书;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方式才能迈向幸福的生活,而更多的是依据国家社会发展需要悦纳更多的就业选择。与此同时,由于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基于家长的各方面推进,有助于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各个行业的人才发挥才干。

(二)重视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

遗传素质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发展的可能性,但要将可能性转变为必然性,关键仍在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所染》)他强调了不同环境对人性的不同影响。孟母三迁,最终定居在一个学堂旁边,也是为了让孟子和众多优秀学员结识,从中受到良好的影响。由此看来,自古代起就有许多思想家、教育家以及一些家庭都十分重视环境对子女的影响。但相比于纷繁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才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在闻名中外的《颜氏家训》中颜之推说道:“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9]是说人们在少年时代,品行还没有形成、固定,与交往的人玩耍,受到别人的熏陶,说话、嬉笑、举动,虽然无意学习别人,但是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就像别人了。人们在与别人交往时尚且会受影响,对于从小一起相处的家庭成员而言,其影响力自然不能小觑。而在一些家庭中,家中长辈虽然时常会言语教导子女,但由于儿童的可塑性以及模仿力都很强,有时只是简单的言语教导并不能起到很大作用。因此,家庭教育除了需要进行言传之外,更多地还需要进行身教才能确保对孩子的教育起到作用。在同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朝夕相处中,孩子会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模仿和学习,也更加容易受到其言行举止的熏陶,习染。

一些研究表明,在创业家庭中与父母一起生活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更容易受父母创业氛围及工作环境的影响。此类学生无论是在市场信息的捕捉上,还是对企业的运营等一些创业所需的能力上都有着敏锐的感知。在培养其创新素质和适应困难的能力,以及提高创业能力会更加事半功倍。而且此类父母往往会成为子女学习的榜样,父母身上敢于创新、沉着应对困难的优秀品质都值得子女学习。而子女在增强创业能力的同时也会提高创业自我效能感,此类型的大学生创业意向也会比其余人要强。[10]除此之外,一个健康的心理以及完善的人格也是大学生公益创业所必需的条件之一,而和谐、民主和温暖的家庭气氛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和作为一个完整、健康和独立的个体的成长。

(三)正确引导舆论,大力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

大学生公益创业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中国父母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同时,在面对各种激烈的升学考试时,许多家长非常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这也导致了部分家长忽视了发掘孩子一些其他方面的潜能、忽视了培养孩子的道德素质、思想信念等。这种现象的背后主要还是家庭教育的观念出现了偏差。由此可知,在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素养的培育道路上,父母要转变“重智轻德”的认识,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剔除错误的教育观念,要坚持全面发展的科学教育观,注重学生爱心、同情心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知,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家庭教育中最理想的开明的教育模式。民主型父母对孩子的道德约束是明确的和可理解的,他们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并支持孩子的合理行为。这有利于促进子女社会责任感、成就感等方面的发展。此外,民主权威型的家庭既有民主又有权威。有民主,才会尊重孩子,与其平等对话、交流、沟通,满足孩子一定的需求;有权威,孩子才会接受父母的教导,分清是非对错,克制冲动,不突破道德、行为、精神等的底线。

而如何将科学民主的家庭教育模式推向全社会?这就需要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舆论导向的力量越来越举足轻重。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社会舆论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利用好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把社会舆论对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充分发挥出来,建设健康媒体平台,对于科学家庭教育具有重大助推性。

具体而言,可以借助各类新媒体渠道宣传家庭教育模式,为所有的家庭都创造一个能够了解并学习新颖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平台。这些媒体渠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短视频、各类大小App的帖子以及报纸等一切能够获取信息的方式。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渠道增强并扩大科学家庭教育的影响力,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善,发挥家庭教育实际与功效。

(四)家庭教育立法,推动家庭教育事业的有效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曾建议,希望通过制定家庭教育法,使家庭教育专业化、系统化、社会化。[11]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法治建设方面,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建设程度明显滞后于其余两者。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中均对家庭教育有所涉及,但较为空洞,缺乏针对性,且操作性不强。[12]此外,一些调查结果也显示,未成年人或青少年犯罪概率的增加,其重要诱因之一就是家庭教育不当使其产生不良行为乃至犯罪行为。

根据形势的变化,需要一种新的家庭教育法律机制来替代原有的以个人利益和家庭自治为原则的“家法”机制。而鉴于家庭教育在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及其独有的复杂性、终身性和多样性,新的家庭教育法律机制必须通过专门立法的方式予以体现。[13]因此,制定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时代形势的家庭教育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健全家庭教育治理机制的迫切需要。家庭教育立法不仅可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庭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还可以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步发展。同时,家庭教育的法治化也为宣扬民主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提供了保障。

(五)家庭成员互动教育,宣扬进步精神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为人们提供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部分的断层。社会的飞速进步和一部分人接纳信息的速度不匹配会影响他们对信息掌握的全面性。一些家长对公益创业不表示支持,除了固有观念的限制之外,也是对公益创业的了解甚少所致。前文提到,中观的家庭教育概念是家庭成员之间进行相互的教育,是彼此的互动和进步。家庭成员的互动教育值得运用和推广。

年轻人对社会的接纳更加容易,他们能够很轻易地就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顺应时代的进步并作出调节,但老一辈受限于各种因素使得他们对很多现代信息掌握得并不是很完全,其中以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最为突出。互联网可以将各个阶层的人们串联起来,也是查阅信息的第一渠道。当大学生接触到公益创业并想尝试的时候,父母可能还并不清楚公益创业是何种概念,他们的观念停留在原有对创业认知的基础之上,这个时候就需要孩子对父母进行逆向的讲解与沟通。孩子可以先将何为公益创业,它的优势、过程、原理、概念等信息与父母说清楚,再进行彼此讨论和决定,倘若父母最终同意,那么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不但解决了后顾之忧,也会得到父母的倾力支持。

对于家庭成员互动教育这一概念而言,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即为传统意义上的长辈对晚辈性格认知等方向的教育和理念传输,而孩子对长辈的“教育”更确切的理解是孩子借助自己优秀的社会容纳度掌握更多与时代相关的知识并分享给自己的父母。这样也会使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不会有“代沟”的出现,父母本身也会对孩子抱有更多的信任,并能在沟通的过程中判断孩子是否具有能够独立自主创业的能力,从而决定是否让孩子参与公益创业,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可行性。

(六)继续宣传及加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积极作用

在以往的关于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宣传中,无论是帮扶政策的宣传,或是相关政策的落实力度,宣传对象更多的是创业者群体本身,而针对其家庭是否对相关政策的执行效果感到认可以及支持,少有高校、社区甚至政府开展调查了解及对公益创业者家庭群体的宣传。鉴于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影响,在开展公益创业宣传工作时,要高度重视创业者家庭群体在创业支持方面的积极作用,将创业者家庭群体纳入公益创业宣传工作的范畴之中,使宣传工作覆盖面更加广泛、更加立体化。

此外,在多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依然有很多家庭对公益创业没有深入接触了解,一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少有接触,更不用谈让他们主动去了解。二是因为当下的大部分家庭已形成自己固有的生活模式及生存环境,若没有特殊机遇,很少会有打破其生活模式的因素出现。而家中子女将会是打破这一局面的“敲门砖”。且此“敲门砖”的作用在于要将公益创业的理念带入家庭。如何实现?既要充分发挥高校的自身优势,在做好学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公益创业的宣传,与此同时,可以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多以公益创业为实践主题,指导学生科学合理设置调研题目,精心编订公益创业宣传材料,指导实践者回归家庭乃至家乡大力宣传,让在校生成为学生家庭乃至学生家乡的公益创业宣传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公益创业素养,也使得更多家庭深入了解了公益创业的内涵,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家庭对公益创业的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