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公益观

一、马克思主义公益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慈善的论述数量很少,他们没有就慈善相关主题写过专门论著。其论述中直接用到“慈善”“慈善事业”等词的地方,也不过20多处。不仅如此,在马克思、恩格斯仅有的关于慈善的论述中,绝大多数带有批判与否定的色彩。那么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对“慈善”的批判和否定呢?这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放到具体历史环境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甚至放到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中进行考察、分析,才能正确把握其精神实质。

首先,按照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阶级分析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的慈善论述进行分析,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所批判和否定的并不是所有的慈善,而是特指资产阶级的“慈善”。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揭露资产阶级慈善组织的虚伪面貌,“呵,不错,慈善机关!你们吸干了无产者最后的一滴血,然后再对他们施以小恩小惠,使自己自满的伪善的心灵得到快慰,并在世人面前摆出一副人类恩人的姿态(其实你们还给被剥削者的只是他们应得的1%),好像这就对无产者有了什么好处似的!……这种布施使得本来就被侮辱的人遭到更大的侮辱,要求那些被社会排挤并已失掉人的面貌的贱民放弃他最后的一点东西——人的称号;这种布施在用施舍给不幸的人打上被唾弃的烙印以前,还要不幸的人卑躬屈膝地去求!”[29]“他们希望用可以说是虚假的小恩小惠来收买工人,用暂时改善工人生活条件的方法来挫折工人的革命力量。”[30]分析以上的引文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否定资产阶级慈善的依据主要有:①资产阶级慈善的经济来源是资产阶级剥削所得,具有非正当性。②慈善施受主体的人格、尊严不平等,表现为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恩惠”。③从慈善的功能来看,它实际更有利于资产阶级。它使资产阶级获得了道德优越感,继续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挫伤工人的革命力量,它不可能真正改变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

其次,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慈善论还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理论工具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它认为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这对我们研究慈善的启示是:把握慈善的本质的基点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社会结构等决定了资产阶级慈善事业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由资产阶级占有,无产阶级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财产,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现代社会必然产生的苦难,使他们(指现代社会的拥护者)不得不替这一社会的存在担心。因此,他们中有的人提出了种种简单的慈善办法。”[31]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资产阶级慈善的经济基础建立在资产阶级剥削工人阶级之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决定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慈善领域的“恩赐”关系。由于资产阶级的强势地位,慈善事业被其掌控,成为维护其根本利益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慈善的否定涵盖在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之中,是站在无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立场之上,以是否有利于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判断依据、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认为,造成无产阶级贫困,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是一切形式的奴役即一切社会贫困、精神屈辱和政治依附的基础。资本主义私有制还带来了人的片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异化。由于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工人自己生产的产品变成了奴役工人的工具,导致了劳动的异化,作为人类本质的“自由自觉的劳动”被贬低为维持基本生计的手段,人与他人的关系也异化了,“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32]。而资产阶级慈善归根到底只是一种改良主义,这些改良是在这种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实行的,因而丝毫不会改变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因此,它不能真正改变无产阶级贫困、受奴役的命运,无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发展和解放。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替代。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由于资产阶级慈善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只有揭露事实的真相,只有撕破这个伪善的假面具才能对工人有利”[33],才能唤起无产阶级的觉悟,使无产阶级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使命,从而通过革命去争取自己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公益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看待公益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指导方法,以及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益问题的政策原则。马克思主义公益观是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公益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公益观构成的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它深刻揭示了公益的本质,还原了公益的本来面目,辩证分析了公益的社会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公益观视域中,公益具有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的两重性。如果片面停留在公益是资产阶级“习惯性的伪善”,是其“不得不给它所必然产生的坏事披上爱的外衣”,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公益观的片面理解。从历史上来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益问题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密切相关。在当代中国,通过构建马克思主义公益观,来维持公益事业本身的道德性,调节公益活动中的利益矛盾或冲突,进而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现有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益的相关思想主要见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共产党宣言》(1848)、《论住宅问题》(1872)、《哥达纲领批判》(1875)等文献,同时在《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给奥·倍倍尔的信》等文献中也有涉及。

根据整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益问题的几个重要观点如下:第一,公益不是历史上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个体地位分化以后逐渐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而且这种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34]。马克思、恩格斯从分工发展的角度对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出现及区别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指明了公益出现的社会根源。“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5]而单个人利益的出现及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36]。一部分人的生存问题也就逐渐成为社会问题,这也呼唤着慈善救助的出现。第二,公益存在的本来面目即底层劳动人民的互帮互助。关于公益的实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或多或少对之加以研究过,但都没有科学地揭示其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对阶级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公益的实质作了区别,认为公益既不是神秘上帝的恩赐,也不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由大资产者所实施的伪善和博爱行径,而是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者之间的互助与友善,这才是公益的真谛与实质。工人阶级之间的互助与扶助,以维护人的尊严、权利和价值,实现人的幸福、自由发展。工人阶级普遍处于贫苦的困境,所以能够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处于相同境遇的人,以人道主义的同情心去帮助他们,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人民之间的公益是最原始、最纯粹的公益行为,是一种基于人道主义的社会态度与价值观。第三,公益实现的主要路径是社会共同体的建立。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极大发展,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普遍对立随之消除,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将得以消除。在“真正的共同体”中,阶级被彻底消灭,公益失去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公益与私益的边界被打破,公益将成为历史的概念而被消失。“共产主义作为‘真正的共同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意识,将既不是利己主义,也不是利他主义,是对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扬弃与超越。”[37]从此公益的主体不再区别为社会有产者与无产者,而是在物质与精神上绝对平等的普通个体;公益也不再是损害人的尊严或权利的行为,而是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第四,公益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公益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信仰与精神,更是促进社会大联合的润滑剂。“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道出了人的根本特性——社会性,在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须秉持一定的规则与秩序。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不仅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摩擦与内耗,降低国家的运行成本,而且能够确保个体之间和谐共处、合作共事,在促进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有利于增强人们的价值认同感与凝聚力。由此观之,公益的目的不仅在于解决人的生存问题,通过物质的给予与技能的培训来丰富人的生存手段;更在于保障人的尊严、健全人的人格、发展人的潜能,帮助人发现潜在的自我实现可能,从而更完全地占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