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社会支持
大学生公益创业坚守创业团体组织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由此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与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非营利性组织(NGO)、政府、一般社会企业、大型赛事。其中非营利性组织是推手;政府是保障;一般社会企业是力量;大型赛事是平台。
(一)非营利性组织支持
非营利性组织是指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的自愿组成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并承担一定社会职责的社会组织。对于非营利性组织的特点,美国学者莱斯特·赛拉蒙概括了组织性、非营利性、独立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等方面。其中非营利性及公益性两个特点与公益创业具有契合性,由此能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支持。
(二)政府支持
一切创业活动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指引,公益创业也是如此。政府的支持主要体现为政策支持,这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当前,与公益创业相关的政策法规主要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这些法规的立法宗旨在于规范及扶持公益创业组织的发展。
(三)一般商业企业的支持
公益创业与企业创业的本质都是创业,但是前者强调公益、追求社会意义,而后者强调经济、市场效益及回报。因此,企业对公益创业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政府出台大量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公益活动,促进公益创业。企业的支持对大学生成功开展公益创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如能获取企业的支持,可以得到适当的资金补助及社会资源,帮助大学生创业者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确定合适定位,无形中会提高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企业自身而言,通过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支持,也能有助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
目前,国内相关企业已经开始加大对公益创业的扶持。如有的企业设立天使投资基金,积极参与大学生的创业孵化器、加速器和创业园建设,帮助大学生突破公益创业“瓶颈”,与大学生形成优化联动的新业态。如有的大企业将大项目中的非核心子项目分配于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承担,在技术、资源、服务方面与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实现“双赢”,用切实举措带动大学生开拓市场业务,实现项目的升级和转化,从而助力大学生公益创业。如联想集团推出的“飚爱心,创未来”公益创业项目,就是通过比赛遴选优秀公益创业项目,胜出团队每队能够获得联想提供的10万元创业基金。同时,胜出的团队并不是立即创业,而是先进入公益组织进行实习,积累公益项目运营经验。这样的企业支持不仅能引导大学生正确走上公益创业的道路,同时也避免大学生公益创业者走弯路,多积累经验,大大推动公益创业的发展。
(四)大型赛事的支持
公益创业的概念在2006年被引入国内,刚开始只有极少数高校在国内开展公益创业教育。2014年11月,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共同举办的“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各界广泛关注,广大学生热情参与。2014年全国“创青春”公益赛中,获得金奖20件,银奖41件,铜奖119件,从校赛、省赛涌现出来的参与项目总数估计近万件,对于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深入推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届“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最令人瞩目之处,是对原有的“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进行优化升级,契合时代需求增设了创业实践挑战赛、公益创业赛两项新内容,其中公益创业赛展现的新颖创业形式及传递的公益创业价值观成为焦点。而这次的大赛将公益创业赛纳入大学生创业大赛体系,通过“国家部委—省级部门—高校”三级组织架构体系,让公益创业这一崭新的形式在国内更多高校得以推广,激发了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热情,成为促进我国创业教育发展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
以此为发展起点,为适应大学生创业发展的形势需要,基于“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基础,设立了“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同时也开创了公益创新创业比赛赛道。汇总校赛、省赛、国赛的参赛数据,参赛的项目充分体现了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来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建设美好家园的心声与诉求。例如,“创青春”公益赛的“清源团队”,是由宁波大学环境专业的学生组成的。该团队立足公益服务的社会需求,不断宣传环保知识,同时自主研发公益环保技术。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不仅改善了农村地区的饮用水条件,还得到了村民和社会大众的一致好评。在“清源团队”实践的基础上,2015年10月注册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宁波市江北区清源环境观察中心,成为一家拥有核心技术,专业从事水环境服务的环保公益组织,也在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公益赛金奖的荣誉。如2021年11月25日至26日,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在线上顺利举办了全国决赛的终评,10个金奖项目、40个银奖项目、52个铜奖项目,在20名专家评审的见证下产生。
对于大学生而言,类似的各种赛事促进大学生群体了解熟悉公益创业这一新生事物,并能将其与志愿服务、传统创业区分开来。而且,这也是一个挖掘自身潜力创造价值的过程。当大学生通过活动、竞赛领悟到自己有创造社会价值的可能时,恐怕没人会拒绝继续前行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国古老的智慧,也是这些活动赛事的最好的诠释。
公益创业赛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势必会引导大学生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带动更多大学生积极奔赴公益创业实践。这将会推动大学生公益创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注释】
[1]杨利军.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与定位问题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8):5-7.
[2]Shaffer S.Establishment size and local employment growth[J].Small Bbusiness Economics,2006,26(5):439-454.
[3]陈成.韦伯社会分层理论与中国和谐社会之构建[J].山东省农业管理千部学院学报,2012(4):74-76.
[4]周天勇.鼓励创业和就业是社会公平的基础[J].审计与理财,2006(11):5-6.
[5]齐玉辉.从经济学的视角谈大学生创业的显性价值[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20-25.
[6]杨玉珍,许正中.创业型经济发展及创业型社会构建的战略路径研究[J].求实,2009(7):37-40.
[7]彼得·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0.
[8]黄敬宝.创业型经济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商业经济,2008(12):3-4.
[9]孙伟平.价值与人[J].山东社会科学,2007(6):72-76.
[10][英]威廉·汤普逊.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M].何慕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7.
[11][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43.
[12]马凤莉.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教育价值的追求[J].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07.
[13]孙伟平.价值哲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20.
[14]王洋.公益创业,理性与激情同行:首部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发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5):16-18.
[15]时立荣.从非正规就业组织到社会企业[J].理论学刊,2005(9):34.
[16]斯晓夫,刘志阳,等.社会创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5-14.
[17]严中华.社会创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
[18]张子睿,李杨.学校创业教育引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30.